回覆列表
-
1 # 用戶2058849637760
-
2 # 鄭立強
古代守關的官職叫關吏。
關吏是漢語詞語,意思是指管理關市或守關口的官吏。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衞嗣公使人為客過關市,關市苛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吏乃舍之。”關吏指管理關市或守關口的官吏。《韓非子·內儲說上》:“衞嗣公 使人為客過關市,關市苛難之,因事關市以金,關吏乃舍之。”陳奇猷 集釋:“關吏,關市之屬吏也。”北齊 顏之推 《從周入齊夜度砥柱》詩:“馬色迷關吏,雞鳴起戍人。”唐 岑參 《函谷關歌》:“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關索》:“蓋前代凡遇高埠置關,關吏備索,以挽舁者,故以名耳。”
-
3 # 俞虞愈魚
古時鎮守城門的將領稱呼不同朝代對守城門之人稱謂也不同。以下為古代對守城之人的三種稱謂
1、漢朝時稱守城之人為“城門校尉”,監管甚嚴,朝啟夕避,定時開關。
2、唐朝時稱守城之人為“監門將軍”,職責同漢朝一樣。
3、宋朝時稱守城之人為“經城門郎”,其並無開啟城門權限,需與中郎將一起方可開城門。
-
4 # 叫我小透明
城門吏
八旗步軍營屬官。掌司京城門禁,稽查出入。康熙十三年(1674) 設城門校,乾隆十九年(1754)更名城門吏。內九門每門額設二人(滿缺),外七門每門額設一人(漢軍缺),位在城門領之下,武秩正七品
邊關守關的最大將領是叫總兵官,
總兵官屬臨時差遣,無品級,無定員,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正統(1436~1449)以後,邊境戰事時起,總兵官逐漸成為常設武職官員。其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前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遼東曰徵虜前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徵西將軍,交趾曰副將軍,延綏曰鎮西將軍。
明朝為便於對長城沿線的防守,劃分成九個防守區段,稱之為“九邊”,每邊設鎮守(總兵官),即遼東、薊、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 固原、甘肅九鎮,謂之九邊重鎮。
九邊各鎮設鎮守總兵官、副總兵官、參將、游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品級、無定員。其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分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為協守。此外,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等官。各鎮都駐有重兵。萬曆中期,各邊僅主兵就有六十萬左右;還有為數甚多的客兵。如薊州鎮,隆慶時,主兵原額為三萬人,萬曆初連客兵在內達十六萬五千餘人。
各邊為進行備戰與士兵給養所需的軍餉,初多仰給於屯田,正統後,逐漸由京師太倉供應。各邊額數,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間,每年約四十三萬兩;嘉靖(1522~1566)時的最高額,每年為二百七十餘萬兩;萬曆(1573~1620)時,每年則達三百八十餘萬兩,相當於明朝每年田賦收入的總數,成為明朝財政日益拮据的重要原因。
九邊之設,使明朝北部邊塞形成一條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廣袤萬里、烽堠相望、衛所互聯的北方防線。對加強北部邊防,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朝為此加餉加稅,尤其在明中葉以後,使人民負擔沉重;而各級軍官的殘酷盤剝,又使餉銀短絀,軍士往往因生活無著而發動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