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9359570887418

    在孔子晚年,貧病交加的時候,在此期間,讓他失去了兩位最疼愛的弟子,仲由和顏回,對孔子的打機很大。在這場生死離別的畫面中,我們看到了孔子對兩個弟子的鐘愛和不捨。

    看到一位老人眼裡的疼愛之情,看到他們師徒之間的感人畫面和令人羨慕的親情,深深體會到雙方發自肺腑的表白之情。在兩位弟子的告別中感動了所有人。他們用一句話表明各自的心情,“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亦師亦友的情誼,又如情同父子的感情,打動了所有人,使觀看者情不自已,激動地心久久不能平靜。

  • 2 # 用戶9397021862136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就說:“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家語》也說他“年二十九而發白,三十二而死。”據史料記載,顏回比孔子小三十歲,是孔子最為欣賞、最為疼愛的學生,他死的時候孔子六十一歲,正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歲上開始周遊列國,到六十九歲時回到魯國,如果顏回也跟隨出遊的話,他的死則是在周遊列國的第六年上。

    顏回為什麼會英年早逝?答案恐怕只能有一個:營養極度不良,身體過於虛弱。請看《論語·雍也》所記錄的孔子對顏回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小筐乾糧,一瓢飯湯,這就是顏回經常用來打發自己肚子的食物。

    問題在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年復一年,身體不垮了才怪!眾所周知,孔子是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還要求“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論語·鄉黨》),怎麼就沒有開一門營養學的課程,教育自己的弟子們注意養生之道,也好讓顏回多活幾年呢?

    顏回死後,孔子很傷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喪予,天喪予。”一向比較拘謹的孔夫子現在像個小孩子一樣的展現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爺要我的命啊,老天爺要我的命啊!”當別人都勸他不必過分悲傷時,他說:“我不為他悲傷我還能為誰悲傷呢?”但是當顏回的父親請求他把車賣掉以為顏回買棺槨時,卻遭到了孔子的反對,孔子說“無論有沒有才能都是兒子,我的兒子伯魚死的時候,也就是用簡單的棺材盛殮的,沒有使用槨。我不能賣了車為他買槨,因為我以前做過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當其他人請求厚葬顏回時,同樣遭到了孔子的反對。當後來人們不聽他的勸阻厚葬了顏回後,孔子反而於心不安。像自己犯了過錯一樣,在顏回的靈柩前懺悔著:“顏回呀,你把我當父親一樣的看待,可是我卻不能像兒子一樣對待你。這不是我的意思啊,這是那些學生要這樣做的。”

    為什麼厚葬顏回,孔子反而覺得對不起他呢?

    記得有一次顏回與子路陪侍在孔子身邊時,孔子曾問他們有什麼追求。顏回說“無伐善,無施勞”既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平平淡淡就好。顏回的一生是安貧樂道的。“一簞食,一瓢欽,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還會在乎自己死後葬的是棺還是槨嗎?他曾向孔子請教“仁”的道理,孔子說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須符合禮,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別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於自己,哪能依靠別人呢?

    也許,孔子覺得這一切都違背了顏回的本意,或者讓顏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顏回的父親,都不能理解顏回。而唯一能理解顏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師孔子。

  • 3 # 時髦鋼琴1x

    子路 夫子追思子路時感慨曰:“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

    (《史記》顏回 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歎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論語)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