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4651462289502

    我們都學過論語中的一句話,叫:三思而後行。意思我們也知道,這是孔子教育徒弟的話,說的是做事情要多考慮考慮後果,不要太沖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然了,這句話被後來幾千年的人們奉為真理,尤其是統治階級在告訴大眾和眾多的學子時,跟他們說做事情一定要考慮清楚,不說看明白後果,但最起碼也要計算好得失,再考慮做與不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這句話其實還有下半句,如果只從上半句來看,這話確實是這個意思,可是帶上下半句,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這句話的原始出處是孔子評論魯國的一個大夫的。

    當時和孔子同處魯國有一個大夫叫季文子。這個人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慢性子。這個人性子慢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考慮再三再付諸行動。按照當時季文子的說法,就是一件事情,要正面想一遍,然後把這件事的結果再推導一遍,最後再把這件事情可能造成的影響再覆盤一遍。直到確定沒有錯了,再去實施。

    就是這樣的習慣,讓季文子做官期間沒有出現過大的錯誤。那時候季文子可是魯國的正卿,而他的這種習慣再加上地位,也算是非常有說服力的。畢竟我們常說那句話叫“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嘛。這個季文子很明顯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因此有了這麼一個鮮明的例子擺在這裡,當時魯國上下許多的官員都紛紛效仿季文子的做法。結果當時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魯國大大小小的官員,說話做事都好像被人下了慢藥一樣,或者說這些人的反射弧好像都被拉長了一樣。

    這事兒後來也被孔子聽說了,而且孔子的學生還問孔子,這事兒到底對不對,孔子當場就懟了弟子,說道:再,斯可以!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想三遍太多了,沒那個必要,一件事考慮兩便就可以做決定了。考慮得再多,也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如果大家都這樣做事情,按照這個節奏去造福社會,那工作效率還怎麼提高?

    尤其是現在社會都提倡一個“雷厲風行”,這並不是說人做事衝動,而是說這個人辦事風風火火,把一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該省則省,這樣才能提高辦事情的效率。如果大家都按照季文子的那種方法去做事,想想那些辦事單位吧,本來效率就夠嗆了,大家再蓋一個章想三遍,恐怕大家什麼事兒都不用辦了,光把時間耗費在排隊上了。

    那麼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當然也不能說全無道理的,在某些場合,如果真的拿捏不定的時候,多考慮考慮還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遇到一般的問題,就如同孔子說的,想兩遍就足夠了。真正需要做決定的事情,往往就是那麼一兩秒鐘的事情。如果真的拿不定主意,與其自己在那裡浪費時間進行自我博弈,還不如找個人商量商量呢,是不是?大家夥一人想一遍,也比你一個人在那裡想三遍節省時間或有效率,對不對?

    至於說為什麼後世會把三思而後行曲解了那麼長時間,這個就要歸咎於封建時期統治階層的意志了。那時候為了便於自己管理,自然是希望被統治階級越聽話越好的。所以這個三思而後行就被解釋成了真理,然後把條條框框羅列出來一大堆,告訴大家做錯事情的後果很嚴重,一定要考慮清楚再做。現在大家知道,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了吧?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