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中國歷史話劇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畢生為探索中國歷史話劇嘔心瀝血。他一生的劇作,基本上都是歷史劇,並以新穎的創作方法探索中國歷史劇的藝術形式,從幼稚到成熟,從低谷到高峰。從打地基到不斷地壘高突破,創造出了中國現代歷史話劇的風範。他從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間,以曠代罕見的才華和火樣的激情,在史劇創作上縱橫馳騁,取得了纍纍碩果,共創作劇本18部,其中史劇為17部,現代劇1部(《甘願做炮灰》)。他的劇作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廣大民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為史劇創作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是用白話寫史劇的奠基人。他的劇作經驗,對以後乃至今天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同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他的歷史劇創作活動,大體集中在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19—1925)即早期歷史劇創作階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郭沫若先後寫成《黎明》(表演詩)、《棠棣之花》(詩劇)、《湘纍》(詩劇)、《孤竹君之二子》(歷史劇)、《卓文君》(歷史劇)、《王昭君》(歷史劇)、《聶荌》(歷史劇)等,完成了從詩劇到歷史劇的過渡。第二個時期(1941—1943)即歷史劇成熟階段,共寫成六部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並廣泛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第三個時期(1958—196)即轉變手法從悲劇到喜劇階段,先後創作了《蔡文姬》和《武則天》兩部歷史劇,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重新評價。
郭沫若是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他所寫的史劇“大抵是借歷史的影子來抒情”。他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具有詩人氣質,激情滿懷,器宇軒昂。他能用詩的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把火山爆發式的激情,通過劇中人的詩,特別是抒情獨白噴射出來,震撼人的靈魂。如《屈原二》中的《雷電頌》,便將抒情性與戲劇性巧妙地結合,使屈原與雷電同化,把屈原不屈不撓,為真理鬥到盡頭的思想和性格集中地表現出來,成功地將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裡。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
中國歷史話劇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畢生為探索中國歷史話劇嘔心瀝血。他一生的劇作,基本上都是歷史劇,並以新穎的創作方法探索中國歷史劇的藝術形式,從幼稚到成熟,從低谷到高峰。從打地基到不斷地壘高突破,創造出了中國現代歷史話劇的風範。他從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間,以曠代罕見的才華和火樣的激情,在史劇創作上縱橫馳騁,取得了纍纍碩果,共創作劇本18部,其中史劇為17部,現代劇1部(《甘願做炮灰》)。他的劇作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廣大民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為史劇創作開闢了廣闊的天地,是用白話寫史劇的奠基人。他的劇作經驗,對以後乃至今天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同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他的歷史劇創作活動,大體集中在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19—1925)即早期歷史劇創作階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郭沫若先後寫成《黎明》(表演詩)、《棠棣之花》(詩劇)、《湘纍》(詩劇)、《孤竹君之二子》(歷史劇)、《卓文君》(歷史劇)、《王昭君》(歷史劇)、《聶荌》(歷史劇)等,完成了從詩劇到歷史劇的過渡。第二個時期(1941—1943)即歷史劇成熟階段,共寫成六部歷史劇:《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和《南冠草》,並廣泛演出,引起強烈反響。第三個時期(1958—196)即轉變手法從悲劇到喜劇階段,先後創作了《蔡文姬》和《武則天》兩部歷史劇,對歷史人物進行了重新評價。
郭沫若是一位偉大的抒情詩人,他所寫的史劇“大抵是借歷史的影子來抒情”。他劇中的主要人物幾乎都具有詩人氣質,激情滿懷,器宇軒昂。他能用詩的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把火山爆發式的激情,通過劇中人的詩,特別是抒情獨白噴射出來,震撼人的靈魂。如《屈原二》中的《雷電頌》,便將抒情性與戲劇性巧妙地結合,使屈原與雷電同化,把屈原不屈不撓,為真理鬥到盡頭的思想和性格集中地表現出來,成功地將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