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門7叔
-
2 # 用戶785094935226
1、一諾千斤”的由來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
2、曾子殺豬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3、商鞅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併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50兩黃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見,誠信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講誠信的例子:
1、曾子殺彘:曾子的妻子為了不讓兒子跟自己到集市去,就騙孩子好好在家待著,等自己回來後殺豬給他吃。妻子回家後,曾子認為父母不能與小孩開玩笑,說話不算話,就真的殺了豬,煮了豬肉給兒子吃。
啟示:父母要以身作則,言而有信,真誠待人,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
2、商鞅立木:商鞅擔心百姓不信任自己,在公布已經準備就緒的變法條令前,就派人把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放置在都城集市南門前面,許諾:只要把木頭搬到北門,就給他十金。起初百姓只是感到奇怪,沒有人動手。後來,商鞅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搬動了木頭,果然得到了賞金。商鞅這才頒布法令。
啟示:只有取信於民,才能得到民眾的信任。
3、韓信報恩:貧困潦倒的韓信,為了謀求生存,在淮水釣魚。一位漂洗絲綿的老婦人,同情面黃肌瘦的韓信,就經常把自己的飯菜拿給韓信吃。韓信感激地許諾:以後要報答她。後來,韓信成了大將軍,他找來當年的恩人,給她千金,作為報答。
啟示:知恩圖報,言出必行,才能取得成功,贏得敬重。
4、魏文侯守約:魏文侯與群臣喝酒時,想起自己曾經與管理山澤的官員約好今天要去打獵,就放下酒杯,冒雨前往事先約定打獵的地方,親自跟對方說明情況,取消了這次打獵活動。
啟示:國家要富強,國君就要率先垂範,信守承諾,踐行約定。
5、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之後,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啟示:只有誠信待人者,才能被別人誠信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