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這是唐朝名相李泌七歲時對對聯的故事。李泌幼時就有神童之稱,7歲那年,唐玄宗召其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唐玄宗正興致勃勃地與燕國公張說下棋。唐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張說以棋為題道:“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年幼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明顯比宰相的高。 方如行義,就是你在仗義直行時應該堂堂正正;圓如用智,人的智慧要很周全要進退舒緩,不能是直來直去;動如逞才,動的時候就像你的才華橫溢,才華橫溢時你要動、飛揚;靜如遂意,當你一旦領悟到意思的時候,一旦真的看透了真正的含義時,你要很靜,因為你到了另外一種境界。 所以“智圓行方”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許多人以此為治家之道。 中國近代的教育家黃炎培也曾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他以古銅錢為喻,要求子女外表隨和,內裡嚴正,謙虛謹慎,不要鋒芒畢露,盛氣凌人。這可謂是經驗之談,方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格與靈魂正直剛健凌然不可犯;圓的是處世為人,張弛有度。所以外圓內方,不是虛偽圓滑,是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積澱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國具有社會良知的人格體現。 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 人生在世,要懂得方圓之道,即要遵守做人的“方”,也要學會處事的“圓”,一個人如果過於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必將會碰的頭破血流。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正義凜然,堅持真理,寧折不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還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功績卓著,卻剛正不阿,不能揣摩聖心,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在風波亭。人們敬仰尊崇他們的高潔品質,卻更痛惜他們的悲慘結局,難免為之扼腕歎息。 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外方內方的鯁直之士,在君主開明的盛世尚可以全身,尚可以報國,如漢武帝時的汲黯,唐太宗時的魏徵等;在君昏臣佞的末代衰世,則既難全身,更難報國。 一枚銅錢,外圓內方,樸實無華,但先賢卻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方是立世之本,圓是處世之技。也有許多人學會了技藝卻丟失了根本,內圓外圓的佞幸小人,也不絕於史。唐代的陳希烈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的馬首是瞻,被人譏為“伴食宰相”。宋朝的“三旨相公”更厲害,要言不煩,除了“領旨”,“宣旨”,“交旨”外幾乎別無一言。雖然他們跟殘民害國的鉅奸大憝還有所不同,但尸位素餐,誤國誤民。 哲人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何做人,則是終生的考題,它需要智慧的人生指導。也可以說大智若愚,也可說成是“裝糊塗”。王允之佯醉避殺身之禍;阮籍裝喝高了卻與皇孫女之婚;鄭板橋以“難得糊塗”為立身之本,這均為“人情練達”中的極品。 李泌七歲就能做此賦棋詩,堪稱奇才。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間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鄴縣侯。連為四帝寵幸,史所罕見,其一因李泌忠心可鑑,所言所行無不為皇帝江山;二則李泌智比張良,洞徹人性,寵辱不驚,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則李泌進諫建言極具策略,總是設身處地,循燻善誘,感悟帝心。由此,他為朝廷選薦、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將,在處理外交事務上,多謀善斷,屢見奇效。在中唐內憂外患之際,朝廷能維持政局的基本穩定,李泌功莫大焉。 人生如歌,喜好不同,觀點自然也不相同。用一個大寫的“人”字行走於這個曲曲彎彎的世間,不管是方也好,還是圓也好,沒有固定的限制,一切全憑自己的智慧主宰。記得有這樣一句古語:“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大概是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內方外圓”了,就可以非常圓融地與世間和諧相處了。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 這是唐朝名相李泌七歲時對對聯的故事。李泌幼時就有神童之稱,7歲那年,唐玄宗召其進宮。當李泌入宮晉見時,唐玄宗正興致勃勃地與燕國公張說下棋。唐玄宗想試試他的才能,便示意張說考考他。張說以棋為題道:“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你能用方、圓、動、靜四字來比喻弈棋的道理嗎?”年幼的李泌立即脫口吟道:“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動如逞才,靜如遂意”。明顯比宰相的高。 方如行義,就是你在仗義直行時應該堂堂正正;圓如用智,人的智慧要很周全要進退舒緩,不能是直來直去;動如逞才,動的時候就像你的才華橫溢,才華橫溢時你要動、飛揚;靜如遂意,當你一旦領悟到意思的時候,一旦真的看透了真正的含義時,你要很靜,因為你到了另外一種境界。 所以“智圓行方”被古人當作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許多人以此為治家之道。 中國近代的教育家黃炎培也曾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他以古銅錢為喻,要求子女外表隨和,內裡嚴正,謙虛謹慎,不要鋒芒畢露,盛氣凌人。這可謂是經驗之談,方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格與靈魂正直剛健凌然不可犯;圓的是處世為人,張弛有度。所以外圓內方,不是虛偽圓滑,是中國幾千年優良傳統積澱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國具有社會良知的人格體現。 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 人生在世,要懂得方圓之道,即要遵守做人的“方”,也要學會處事的“圓”,一個人如果過於方方正正,有稜有角,必將會碰的頭破血流。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正義凜然,堅持真理,寧折不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還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功績卓著,卻剛正不阿,不能揣摩聖心,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在風波亭。人們敬仰尊崇他們的高潔品質,卻更痛惜他們的悲慘結局,難免為之扼腕歎息。 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外方內方的鯁直之士,在君主開明的盛世尚可以全身,尚可以報國,如漢武帝時的汲黯,唐太宗時的魏徵等;在君昏臣佞的末代衰世,則既難全身,更難報國。 一枚銅錢,外圓內方,樸實無華,但先賢卻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方是立世之本,圓是處世之技。也有許多人學會了技藝卻丟失了根本,內圓外圓的佞幸小人,也不絕於史。唐代的陳希烈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的馬首是瞻,被人譏為“伴食宰相”。宋朝的“三旨相公”更厲害,要言不煩,除了“領旨”,“宣旨”,“交旨”外幾乎別無一言。雖然他們跟殘民害國的鉅奸大憝還有所不同,但尸位素餐,誤國誤民。 哲人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如何做人,則是終生的考題,它需要智慧的人生指導。也可以說大智若愚,也可說成是“裝糊塗”。王允之佯醉避殺身之禍;阮籍裝喝高了卻與皇孫女之婚;鄭板橋以“難得糊塗”為立身之本,這均為“人情練達”中的極品。 李泌七歲就能做此賦棋詩,堪稱奇才。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間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鄴縣侯。連為四帝寵幸,史所罕見,其一因李泌忠心可鑑,所言所行無不為皇帝江山;二則李泌智比張良,洞徹人性,寵辱不驚,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則李泌進諫建言極具策略,總是設身處地,循燻善誘,感悟帝心。由此,他為朝廷選薦、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將,在處理外交事務上,多謀善斷,屢見奇效。在中唐內憂外患之際,朝廷能維持政局的基本穩定,李泌功莫大焉。 人生如歌,喜好不同,觀點自然也不相同。用一個大寫的“人”字行走於這個曲曲彎彎的世間,不管是方也好,還是圓也好,沒有固定的限制,一切全憑自己的智慧主宰。記得有這樣一句古語:“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大概是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內方外圓”了,就可以非常圓融地與世間和諧相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