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妨偶爾偏離一下語法。
語法規定了語言的組合規則,即詞與詞組合成句的規則。
詞語組合符合常規語法規則的句子,容易理解,但是很難出新意。
文學創作,不妨偶爾偏離一下語法。
這樣,也許就能化平淡為新穎,化腐朽為神奇。
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按語法規則,副詞“又”不能脩飾名詞,後面不能出現名詞“綠”。
但是王安石大膽地這麼偏離了常規語法,卻用出了新意,化平淡為新穎神奇。
“又”表現了時間和和事物的轉換和更替,不僅寫出了動態,而且用它鏈接“綠”還寫出了顏色,寫出了顏色的動態變化過程。
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寫活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一個“又”字,強調了江南剛剛到來的春天。
二、詞語的臨時活用。
詞語活用現象,在古漢語裡比較多,現代漢語裡也不少。
活用詞語,也可以使文句收到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
例如楊朔《荔枝蜜》裡的這個句子:“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這裡把“生活”說成是“釀造”,這是為了拈連,臨時活用。
其實是暗暗打了一個比喻,把創造美好生活比喻成蜜蜂釀蜜,也是形象生動地寫蜜蜂釀蜜,為我們人類生活的美好提供了物質條件,寫出了蜜蜂的偉大和對蜜蜂的讚美。
三、描寫可以適當變形。
文學創作特別是散文創作,描寫和反映生活,不必像記流水賬那樣羅列生活,不必太實,可以變形,只要有利於抒情言志即可。
比如陳禮賢散文《微笑的蘋果》裡有這樣一個句子:“那個冬天的下午,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街頭,我突然看見一群蘋果在微笑”。
這個句子,初讀感到令人費解。
蘋果怎麼能夠“微笑‘呢?接著往下讀,才發覺這是個好句子,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寓居在城市裡的鄉村子弟強烈思鄉,忽然見到來自鄉村的蘋果,覺得很親切,老鄉見老鄉的那一種感情。
比如文剛的一篇散文《一隻羊離開羊世》,這個題目,他仿照“人世”,臨時造出了“羊世”這個詞,寫一隻母羊從出生、成長、第一次做愛、產子到最後老死的過程,完全是把這隻羊當做一個女性,放在羊類社會裡來寫,是一種變形的寫法,卻新穎別致,寫出了很多在常規思維模式角度下,不采用變形描寫時寫不出來的東西。
四、用兒童的眼光去觀察,用童心去思考。
比如我的小孩,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世界與我們成人眼裡的世界就不同,用一顆童心思考,他的感受也就與我們成人不同。
他曾經說過以下幾句話,很有文學性、藝
一,不妨偶爾偏離一下語法。
語法規定了語言的組合規則,即詞與詞組合成句的規則。
詞語組合符合常規語法規則的句子,容易理解,但是很難出新意。
文學創作,不妨偶爾偏離一下語法。
這樣,也許就能化平淡為新穎,化腐朽為神奇。
比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按語法規則,副詞“又”不能脩飾名詞,後面不能出現名詞“綠”。
但是王安石大膽地這麼偏離了常規語法,卻用出了新意,化平淡為新穎神奇。
“又”表現了時間和和事物的轉換和更替,不僅寫出了動態,而且用它鏈接“綠”還寫出了顏色,寫出了顏色的動態變化過程。
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寫活了江南春天的美景,一個“又”字,強調了江南剛剛到來的春天。
二、詞語的臨時活用。
詞語活用現象,在古漢語裡比較多,現代漢語裡也不少。
活用詞語,也可以使文句收到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
例如楊朔《荔枝蜜》裡的這個句子:“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
這裡把“生活”說成是“釀造”,這是為了拈連,臨時活用。
其實是暗暗打了一個比喻,把創造美好生活比喻成蜜蜂釀蜜,也是形象生動地寫蜜蜂釀蜜,為我們人類生活的美好提供了物質條件,寫出了蜜蜂的偉大和對蜜蜂的讚美。
三、描寫可以適當變形。
文學創作特別是散文創作,描寫和反映生活,不必像記流水賬那樣羅列生活,不必太實,可以變形,只要有利於抒情言志即可。
比如陳禮賢散文《微笑的蘋果》裡有這樣一個句子:“那個冬天的下午,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街頭,我突然看見一群蘋果在微笑”。
這個句子,初讀感到令人費解。
蘋果怎麼能夠“微笑‘呢?接著往下讀,才發覺這是個好句子,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寓居在城市裡的鄉村子弟強烈思鄉,忽然見到來自鄉村的蘋果,覺得很親切,老鄉見老鄉的那一種感情。
比如文剛的一篇散文《一隻羊離開羊世》,這個題目,他仿照“人世”,臨時造出了“羊世”這個詞,寫一隻母羊從出生、成長、第一次做愛、產子到最後老死的過程,完全是把這隻羊當做一個女性,放在羊類社會裡來寫,是一種變形的寫法,卻新穎別致,寫出了很多在常規思維模式角度下,不采用變形描寫時寫不出來的東西。
四、用兒童的眼光去觀察,用童心去思考。
比如我的小孩,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看到的世界與我們成人眼裡的世界就不同,用一顆童心思考,他的感受也就與我們成人不同。
他曾經說過以下幾句話,很有文學性、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