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蘇

    是子思所說,出自他寫的《禮記·中庸》。

    博 學

    博學之①,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②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③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禮記》)

    注:①之,學的對象(各種知識)。②篤,一心一意。③措,放下。④是“果能以此道行矣”的省略說法。果,確實。道,原則,精神。

    譯文:

    多方面、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並認真的向人請教,慎重地進行思考,明確的分辨是非,誠心誠意地徹底實行。除非不學它,(學了就一定要會),學了還不會,決不罷休;除非不問(問了一定要懂),問了還不懂,決不罷休;除非不去分辨,(分辨就要弄清是非),分辨不清是非,決不罷休;除非不去實行,(實行就要一心一意得做到底),實行得不徹底,決不罷休。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我就是學一百次也要會.;別人學十次就會,我就是學一千次也要會。確實能按照這種精神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聰明起來,即使意志薄弱的人也一定能堅強起來。

    賞析:《禮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匯集了儒家各種講禮的文章。本篇選自《禮記》。主要講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方法、作用等,語言簡練,富於哲理,對我們學習不能說沒有作用。

  • 2 # 用戶4217352266198060

    該言是《中庸》的治學名句。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準確而言是集合先賢的思想,在子思的筆下加以潤色。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7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要博學多才,就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鯉的兒子。大約生於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記·孔子世家》記子思年六十二(當為八十二之誤),而生卒年則不詳。按子思之父孔鯉,死於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當跟孔子的年代相當。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並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被追封為“述聖公”,後人由此而尊他為“述聖”。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