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雙松鼠1y
-
2 # 實話實說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宰相這一官職歷時大約1500年。據說,商湯以伊尹為相,周武王任用周公旦為太宰,後人將“太宰”和“相”這兩個職位結合起來,創造了“宰相”這個詞。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故常改變其名稱權責,方便皇帝擺布他們。所以宰相雖然尊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也是非常危險的職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其實這個丞相還沒有到篡漢的程度,甚至諸葛亮也稱蜀國丞相,所以丞相雖然位極人臣但還沒有篡位的意思。所以擁護漢朝的荀彧,對於曹操當丞相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到了曹操當魏公的時候,荀彧就接受不了了。
曹操稱魏公,跟北周始置的“國公”一爵可不一樣。曹操所稱的公並不是爵位,而是有封國的公。有實際封國的公,其實就跟君主平起平坐了,有點類似“王”了,漢朝非劉不王,所以荀彧才看不下去曹操稱魏公。最早記載丞相的史書是《史記·秦本紀》,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設左右丞相,如丞相李斯,丞相真正開始在歷史舞台上被人熟知。漢朝初期採用的卻是先秦時期的相國制度,不過之後丞相很快就取代了相國的位置,漢武帝時期丞相就被列入三公之一,直到漢哀帝時期,改丞相為大司馬。
到了東漢末年,曹操再次提出設立丞相一職,自認丞相。曹操此時舊瓶裝新酒,並不是多麼喜歡這個舊名字,而是想借此立威,就是看看誰敢反對自己為所欲為。所以此時丞相的權力可謂是超越了郡主漢獻帝。
宰相和丞相最大的區別是宰相並沒具體指代某一種官職,任何輔佐君王並掌握朝堂最高權力的人(或者一群人)都可以稱為宰相。
因此,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有“主宰一 切”的意思。“相”是輔佐,“宰”就是主宰,宰相的表面意思就注定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丞相是一個具體官職,在不同朝代的負責的職能不同,不一定是權力最高的官員。而宰相到了後來,也不一定就是權力最高的官員了,而是成了一種俗稱,那些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高官們都可以叫宰相,比如宰相劉羅鍋。
回覆列表
臣相和丞相的區別在於在古代,臣相的職位比丞相的職位低。宰相代表著一種官僚的等級制度,而丞相確確實實就是一個官名,代表一種輔佐朝政的官職,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宰相裡面包含了丞相。
秦朝年間,宰相的官職變換比較靈活,因為皇上會對宰相的權位有所顧慮,害怕宰相的權位會高過自己,所以就會經常修改宰相所負責的各類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