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根據成因和形態,井岡山的地貌類型可分為山體、河谷、構造盆地、岩溶地貌四個大類(林英等,1985年)。山體由四級分水嶺(山脊)、山坡和坡腳組成,分水嶺海拔依次為1300—1580m、1000—1300m、900—1100m、800—1000m。相對高差變化較大,範圍500—1200m。陡坡、急陡坡形成多與斷裂有關,中緩坡則分布更廣;構成坡腳的第四系沉積物,有山坡垮塌之物,也有流水沖積物。V形谷反映提名地內地殼上升運動,峽與嶂的複合處容易形成跌水和瀑布。
井岡山得名於茨坪、大小五井等眾多山間盆地,這些盆地底部海拔在700—1000m不等,山環水繞,成土條件和水土保持條件均好,土層肥厚,水源充足,氣候適宜,加上人的努力,使井岡山成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氣象:
井岡山所處地理位置和地質地貌決定其氣象條件的複雜多樣性,進而決定水文、土壤的複雜多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
井岡山多年平均降雨量1836.5mm,最大2774.4mm最小1297.4mm,雨量春夏相對多於秋冬。地勢越高降雨量越大、越均衡,所以海拔越高越不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據22年連續統計,周邊縣市有7次伏旱,同期山上僅2次輕旱;3次大澇6次特大洪澇,山上均不發生。
井岡山受東亞季風環流控制,S—SW,N—NE風向頻率很高。偏南風頻率隨著海拔升高而升高,在1500m左右達到最高,以7月為例,達73%;而偏北風頻率隨著海拔升高而減小,同一高度、時段僅為17%。
地勢的西南高、東北低對於西北冷風有阻滯作用。井岡山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秋高氣爽,晚春(初夏)多雨。茨坪1月平均氣溫3.4℃,7月平均氣溫24℃。
氣候垂直分帶明顯:比300m更低為中亞熱帶,比800m更高為南溫帶,其間為北亞熱帶氣候。常綠闊葉林分布在300~1100m。
井岡山普遍存在逆溫現象:1983年1月27日早8時,海拔940m的大井氣溫-1.7℃,而同一時刻海拔1410m的黃洋界氣溫7.5℃。全年逆溫出現頻率76%,冬季高達85%。逆溫對於越冬植物有很好保護作用。晝夜溫差以秋季最大,提高了果品品質。其次春季,冬夏幾乎為零。
地貌:
根據成因和形態,井岡山的地貌類型可分為山體、河谷、構造盆地、岩溶地貌四個大類(林英等,1985年)。山體由四級分水嶺(山脊)、山坡和坡腳組成,分水嶺海拔依次為1300—1580m、1000—1300m、900—1100m、800—1000m。相對高差變化較大,範圍500—1200m。陡坡、急陡坡形成多與斷裂有關,中緩坡則分布更廣;構成坡腳的第四系沉積物,有山坡垮塌之物,也有流水沖積物。V形谷反映提名地內地殼上升運動,峽與嶂的複合處容易形成跌水和瀑布。
井岡山得名於茨坪、大小五井等眾多山間盆地,這些盆地底部海拔在700—1000m不等,山環水繞,成土條件和水土保持條件均好,土層肥厚,水源充足,氣候適宜,加上人的努力,使井岡山成為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氣象:
井岡山所處地理位置和地質地貌決定其氣象條件的複雜多樣性,進而決定水文、土壤的複雜多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
井岡山多年平均降雨量1836.5mm,最大2774.4mm最小1297.4mm,雨量春夏相對多於秋冬。地勢越高降雨量越大、越均衡,所以海拔越高越不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據22年連續統計,周邊縣市有7次伏旱,同期山上僅2次輕旱;3次大澇6次特大洪澇,山上均不發生。
井岡山受東亞季風環流控制,S—SW,N—NE風向頻率很高。偏南風頻率隨著海拔升高而升高,在1500m左右達到最高,以7月為例,達73%;而偏北風頻率隨著海拔升高而減小,同一高度、時段僅為17%。
地勢的西南高、東北低對於西北冷風有阻滯作用。井岡山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秋高氣爽,晚春(初夏)多雨。茨坪1月平均氣溫3.4℃,7月平均氣溫24℃。
氣候垂直分帶明顯:比300m更低為中亞熱帶,比800m更高為南溫帶,其間為北亞熱帶氣候。常綠闊葉林分布在300~1100m。
井岡山普遍存在逆溫現象:1983年1月27日早8時,海拔940m的大井氣溫-1.7℃,而同一時刻海拔1410m的黃洋界氣溫7.5℃。全年逆溫出現頻率76%,冬季高達85%。逆溫對於越冬植物有很好保護作用。晝夜溫差以秋季最大,提高了果品品質。其次春季,冬夏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