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制度、范進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諷刺藝術的高峰,其諷刺藝術手法主要表現為,善於選擇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編織戲劇性的情節,運用人物語言描寫和誇張、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本質,以達到諷刺效果. 廣泛強烈的藝術對比 吳敬梓採用廣泛而又強烈的藝術對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成為《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最顯著的特色.他在刻畫人物時,常常並不直接說明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尖銳的對比,在作品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導讀者一道去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王冕、虞育德、杜少卿、莊紹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興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現,成為衡量全書人物的尺度,力求達到“敷陳大義”和“隱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屬正面的形象,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與主張. 真切傳神的細節描寫 吳敬梓通過真切而又傳神的細節描寫,揭示各種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和獨特的行動,反映各類社會矛盾,構成《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另一特色.讀過《儒林外史》的人,誰也不會忘記馬二先生和王玉輝這兩個人物.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財、仗義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時他也有迂腐的缺點,在遊西湖的過程,表現得十分清楚. 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我們知道,誇張是為了增強效果採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質是形象的強化.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一巴掌,再也回不過手指來,都是寓諷刺於誇張之中,這些高度的誇張突出了本質.范進對名利的潛心追求把命運押在科舉業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狀態;胡屠戶的勢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質.作者把這些真實本質的東西通過變形、誇張,成倍的誇大,使其原形畢露.這樣就達到意趣橫生,諷刺之光四射,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起著深刻批判作用. 清新生動的文學語言 吳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動的文學語言,幽默而又帶著冷嘲熱諷的筆調,表達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全書的語言是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同時也非常準確、凝練、並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進行藝木創造.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
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科舉考試制度、范進 《儒林外史》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諷刺藝術的高峰,其諷刺藝術手法主要表現為,善於選擇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編織戲劇性的情節,運用人物語言描寫和誇張、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性格,揭示科舉制度的罪惡本質,以達到諷刺效果. 廣泛強烈的藝術對比 吳敬梓採用廣泛而又強烈的藝術對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成為《儒林外史》諷刺藝術最顯著的特色.他在刻畫人物時,常常並不直接說明自己的意圖,而是通過尖銳的對比,在作品的字裡行間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導讀者一道去愛其所愛,憎其所憎.王冕、虞育德、杜少卿、莊紹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興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現,成為衡量全書人物的尺度,力求達到“敷陳大義”和“隱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屬正面的形象,寄託了作者的理想與主張. 真切傳神的細節描寫 吳敬梓通過真切而又傳神的細節描寫,揭示各種人物豐富複雜的內心活動和獨特的行動,反映各類社會矛盾,構成《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另一特色.讀過《儒林外史》的人,誰也不會忘記馬二先生和王玉輝這兩個人物.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財、仗義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時他也有迂腐的缺點,在遊西湖的過程,表現得十分清楚. 利用藝術誇張,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我們知道,誇張是為了增強效果採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質是形象的強化.范進中舉發瘋,胡屠戶打了范進一巴掌,再也回不過手指來,都是寓諷刺於誇張之中,這些高度的誇張突出了本質.范進對名利的潛心追求把命運押在科舉業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狀態;胡屠戶的勢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質.作者把這些真實本質的東西通過變形、誇張,成倍的誇大,使其原形畢露.這樣就達到意趣橫生,諷刺之光四射,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起著深刻批判作用. 清新生動的文學語言 吳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動的文學語言,幽默而又帶著冷嘲熱諷的筆調,表達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語言運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全書的語言是生動的富有表現力的,同時也非常準確、凝練、並善於運用白描的手法進行藝木創造.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
五十六回。
成書於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1803年(嘉慶八年)。
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於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該書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