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啤酒商人02

    據裕固族的民間傳說,東遷時,撒裡畏兀兒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及狩獵業。東遷後,居住於肅州(今酒泉)以東的撒裡畏兀兒人,因與漢族雜居,逐漸向農耕文化過渡。而聚居於甘州南山的諸部落,仍保持傳統的游牧文化,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業。崇禎元年(公元1628),明朝政府在甘州(今張掖)西南70裡處設置梨園堡,派兵駐守,作為轄制撒裡畏兀兒人的據點,明政府還頒發給大頭目管轄八字墩一帶草原的執照。

      至清朝,'撒裡畏兀兒'被稱為'西喇古爾黃番'。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內遷的西喇古爾黃番仍舊游牧於祁連山腹地及南北兩麓,疏勒河源頭的安定衛的後裔部分遷至今康樂區一帶,部分人仍留在黑河以東的鄂金尼蘇美(即黃番寺)附近,這兩部分人分別成為後來的大頭目部落和鄂金尼(曼臺部落)部落。

      清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將西喇古爾黃番劃分為'七族',即使稱'七族黃番',並分封部落頭目。大頭目被封為'七族黃番總管',賜以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子帽。同時又實行'分而治之'策略,將居於甘州南山一帶,主要操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的諸部落劃歸梨園營都司管轄;將居於肅州塞內主要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諸部落隸紅崖營,屬肅州鎮總兵所轄。其中,'黃番七族'又有東五族和西二族之分。後來,'七族'實際上已經演變為十個部落。

    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因內受大雪天災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擾,外受黠戛斯族襲擊而崩潰,部眾分途西遷。其中一支遷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一帶,受吐蕃政權統治,史稱河西回鶻。851年,沙州漢人張議潮乘吐蕃內亂之機,領導沙州各族人民起義,驅逐河西吐蕃守將,據有瓜、沙、伊、肅、甘等11州之地,歸附唐朝。河西回鶻遂依附張議潮。872年,張議潮死。後來,河西回鶻攻占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鶻又被稱為甘州回鶻。875年,回鶻從合羅川(今額濟納河,在張掖西北)遣使入貢,唐贈絹10000匹。當時,唐朝本身已很窮困,還能應貢使要求饋贈絹匹,充分表現了雙方的友好關係。

      到了10世紀,吐蕃勢力衰弱,甘州回鶻逐漸強盛,進一步控制了蘭州、河州,扼制著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後來又擊敗瓜、沙等州的漢族統治者,使瓜、沙二州實際上成為它的附庸。

      甘州回鶻建立政權後,統領河西各回鶻部落。最高統治者為可汗,同時還採用漢族官制,設有宰相、樞密使等職務。可汗統領下的部落中設有首領,'分領族帳'。按照《宋史》記載,當時有瓜、沙二州回鶻、涼州回鶻、賀蘭山回鶻、秦州回鶻、合羅川回鶻、肅州回鶻等。

      河西回鶻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繫,以甥舅相稱。到北宋時,甘州回鶻可汗時常派遣使者來貢土產,宋朝呼為'甘州沙州回鶻可汗外甥',回贈內地特產。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鶻可汗曾數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貢,獻橐駝、名馬、珊瑚、琥珀 。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大力發展,裕固族人民徹底改變了昔日居住靠帳篷、出門靠駱駝、看病靠神靈的貧窮落後面貌,提前邁入小康社會。面對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富裕起來的新一代裕固牧民正在用知識和科技描繪著祁連草原更加美好的現代化圖景。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