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5
回覆列表
  • 1 # 用戶1073991358859

    第一,農作物品種增多

    除傳統的稻、麥、稷、菽外,又引進了玉米及甘薯。經濟作物中,明萬曆年間又傳入菸草。從南而北,傳播甚速,種者日眾。

    第二,擴大了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地域及種植面積

    明初明令規定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太祖令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又稅糧亦准以棉布折米”。此令推行,收效至顯。棉花種植地域及面積擴展尤速,產量大增。江南及關中植棉尤為普及,並湧現出一批植棉專業農戶,閩、廣一帶甘蔗種植發展也快,幾與稻田相匹,不僅出現專業戶,甚全還有改稻田為蔗田之舉。

    第三,各地果品、蔬菜及藥物種植有進一步發展

    各地果品、蔬菜品種增多,種植面更廣,並出現專業經營的果農和菜農。例如太湖山民,大多以桔柚等果品為生,實屬專業之果農。江南蔬菜達數十種,且有一套儲藏技術,種植均為專業經營之菜農。藥物種植在明代也有較大發展,由藥農專司其職,從李時珍之《本草綱目》,即可了解其時藥物種植之發展水平。

    第四,改進生產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除傳統農具外,明代又出現改進了的新農具。例如除蘆葦、蒿萊等開墾荒地的“錮刀”,改進的“糞耬”、“推鐮”以及“耘盪”等,既省勞力,又可提高工效。水利工具已普遍使用人力及畜力之筒車、翻車、撥車等,而且又進一步利用自然能,如以風力為動力之“帆車”,以水力為動力之“天車”等,用來車水灌田。這些工具對發展當時農業生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五,發展農業技術,提高各種農作物產量

    明人繼承了深耕細作的傳統經驗,並加以革新和發展,從而形成一套從整地、施肥、選種、播種,以至中耕和田間管理等的耕作方法,以提高耕作技術水平。除水稻外、麥等的種植技術有所提高。玉米、豆、甘薯等種植技術,也在不斷探索發展。明代種棉技術較之元代又發展了一大步,深耕細作水平大為提高。其他經濟作物技術亦大有改進。總之,明代農作技術實漸登上封建社會農業技術的發展高峰,故各種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尤其是經濟作物的增產,更為發展手工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明人重視發展農業技術,有關著述亦多,《農政全書》更是一代巨著,從此書即可看出有明一代農業科技的高度水平。

    第六,農田水利建設較元代又有更大的發展

    明人重視水利建設,不僅建設數量劇增,分布的範圍也廣。其中以浙江居首位,達四百八十處之多。廣東次之,達三百零二處。在二百處以上有江西、江蘇、福建、河北等省,西南邊陲之雲南亦達一百一十處。其餘各省或多或少均有建設。從水利建設數量及分布狀況。亦可窺知明代農業在廣度及深度上的發展梗概。

    從上述幾個主要方面看,明代農業確實有了較大發展。農業是封建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的大發展,為明代手工業的空前繁榮打下了堅實基礎。明代經濟之所以能取得更高成就,顯然與農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