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hszgtpn

    一、小暑的含義

      小暑,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是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鬥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於每年公曆7月6—8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中國多地自此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常伴隨著大風、暴雨。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天氣變化無常。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溼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溼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二、大暑的含義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鬥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公曆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溼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徵: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颱風。

    三、處暑的含義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鬥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為150°;於每年公曆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

    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溼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是“三伏”之第一伏。其日期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至夏至後第四個庚前一天這段時間。

    中伏,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末伏 ,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通常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的一段時間。也作終伏、三伏。到末伏的第10天為止。

  • 2 # 點點D5p6V

    不同的時間段會有不一樣的情況劃分,主要是我們可以通過不一樣的時間來具體歸納這個時間段的主要特徵。

    夏至三庚數頭伏,就是說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頭伏開始,每10天算是一伏,入伏後頭10"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 “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