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姓——姓氏來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危氏源出於三苗族。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肅敦煌東)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氏。 另外,明初文學家危素之祖本姓黃,他改姓危後,其後人亦稱危氏,成為危姓的一支。 堂號 "太史堂":明朝時危素少通五經,元朝時做經筵檢討。他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官至翰林學士。元朝亡後,他又修了《元史》。 歷史名人 危仔昌:後梁南城人。乾符年間江淮盜賊橫行,危害鄉里。危仔昌聚集丁眾,立壁壘保護鄉里,大破寇盜,保護了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歷任虔州防禦使、信州刺史。後來他投奔吳越,子孫都在吳越當了官。 危稹:宋朝臨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間進士。他因為文章出色而被洪邁、楊萬里所賞識,被薦為秘書郎。後因觸怒當朝宰相,被貶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績。 危素:字太樸,一字雲林,明朝金溪人。他少通五經,在吳澄、範槨門下游學。元朝至正年間被授為經筵檢討,編修宋遼金三史,纂后妃等傳。明初為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館學士,有《危學士集》。 危亦林:(1277-1347) 元代骨傷科醫學家。字達齋。南豐(屬江西)人。累世業醫。曾任南豐醫學教授。至正3年(1337年)撰成《世醫得救方》,20卷。依當時醫學13科分類,多選載前代醫學文獻及家傳驗方,在骨傷科證治方面載述尤詳、書中翔實和突出地記述了關於麻醉藥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較早的關於全身麻醉的記載。對於骨折、脫臼、跌打損傷、箭傷等整復治療也有精闢的論述,特別是首創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椎骨折更是珍貴。此書代表宋、元時期骨傷科的發展水平,顯示當時外科醫學的巨大進步。
危姓——姓氏來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危氏源出於三苗族。相傳上古時帝堯因兒子丹朱行為不檢,故而把帝位禪讓給舜。當時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的三苗部族比較強大,他們也反對禪讓。丹朱就聯合三苗起兵,與舜爭奪天下。舜派大禹領兵鎮壓,禹在丹水一帶打敗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殺,丹朱不知所終。叛亂被平息後,舜帝將三苗族人遷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肅敦煌東)一帶居住。三苗後裔遂以危為姓,稱危氏。 另外,明初文學家危素之祖本姓黃,他改姓危後,其後人亦稱危氏,成為危姓的一支。 堂號 "太史堂":明朝時危素少通五經,元朝時做經筵檢討。他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官至翰林學士。元朝亡後,他又修了《元史》。 歷史名人 危仔昌:後梁南城人。乾符年間江淮盜賊橫行,危害鄉里。危仔昌聚集丁眾,立壁壘保護鄉里,大破寇盜,保護了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朝廷因此召他做官,他歷任虔州防禦使、信州刺史。後來他投奔吳越,子孫都在吳越當了官。 危稹:宋朝臨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間進士。他因為文章出色而被洪邁、楊萬里所賞識,被薦為秘書郎。後因觸怒當朝宰相,被貶出知潮漳二郡,俱有名績。 危素:字太樸,一字雲林,明朝金溪人。他少通五經,在吳澄、範槨門下游學。元朝至正年間被授為經筵檢討,編修宋遼金三史,纂后妃等傳。明初為翰林侍講學士,與宋濂同修元史,并兼弘文館學士,有《危學士集》。 危亦林:(1277-1347) 元代骨傷科醫學家。字達齋。南豐(屬江西)人。累世業醫。曾任南豐醫學教授。至正3年(1337年)撰成《世醫得救方》,20卷。依當時醫學13科分類,多選載前代醫學文獻及家傳驗方,在骨傷科證治方面載述尤詳、書中翔實和突出地記述了關於麻醉藥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較早的關於全身麻醉的記載。對於骨折、脫臼、跌打損傷、箭傷等整復治療也有精闢的論述,特別是首創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椎骨折更是珍貴。此書代表宋、元時期骨傷科的發展水平,顯示當時外科醫學的巨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