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月清照

    只要初中畢業就應該能看懂。畢竟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都屬於白話小說,並不是純文言文。

    這個白話是相對於文言文而言,屬於民間俗語,與魯迅的白話文不是一個概念。

    明末清初,小說使用白話,並且採取章回的形式,便成為了才子佳人小說,完全與通俗小說合流。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演義》,通俗易懂。

    《水滸傳》是元末明初著名白話小說,也是研究元明時期口語的重要語言學資料。

  • 2 # 怎樣自在怎樣活

    =三國演義雖然是文言文但是不是特別難懂的,雖然作為文言文但裡面的生僻詞彙已經很少了。

    必須要提一點,千萬別看電視劇。目前的有關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沒一個靠譜的,尤其是新三國,老三國雖然少很多劇情但是基本還算忠於原著。水滸傳你可千萬別看電視劇,那個和新紅樓一樣,和原作根本不是一回事。

  • 3 # 用戶阿姚隨見隨說

    事實上,從思想史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發現一條有趣的規律,那就是小說的形象減去歷史的真實,就等於小說創作時代的思想狀況。也就是說,在《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形象中,非常充分地體現著儒家的忠義思想在宋元明清時代社會化之後的真實面目。而《水滸傳》的忠義則是游民社會不可或缺的江湖道義。“忠義”中,“忠”屬於君臣一倫,“義”屬於朋友一倫,統治者總是宣揚“忠”,江湖人總是宣揚“義”,“忠”是梁山好漢最終接受招安的基礎,“義”是梁山泊建立的基礎。儒家思想就是這樣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受到異化,並且成為膠合社會關係的無形紐帶。“忠義”情結在我們的心靈中仍然投下不少影子,從我們對這些通俗小說思想的詠嘆,從電視電影中各種皇帝戲、清官戲的極盛,都證明著今天的人們,在內心隱匿的深處,仍然承認那種扭曲的價值,我們的英雄觀、審美觀,也打上了游民思想的烙印,“三國氣”和“水滸氣”並沒有在我們心中根除。陳璧生沙龍·導讀解毒劑的由來

    王學泰、李新宇在其新作《〈水滸傳〉與〈三國演義〉批判》中認為:中國有許多所謂“經典”需要解毒,學者應該繼續五四時提倡的價值重估,把“那些野蠻的、殘忍的、反文明、反人道、與人類健康文明相沖突的東西一一揭示出來,”重新評價所謂名著(李新宇)。王學泰則繼續其關於游民文化的研究(《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對《水滸傳》似的農民起義予以批判。

    民間有諺: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大致是說少年人因為血氣方剛,讀了《水滸》容易激發叛逆精神;老年人飽經世故,讀《三國》後會流入陰鷙狡詐一路。顯然,對於《水滸》和《三國》的特點和影響,人們並不是一無所知。在知識相對貧乏的年代,《水滸》和《三國》這樣的通俗小說及通過文人改編的戲劇、彈詞是鄉間小民僅有的文化生活。即使是這樣的書,也不是每個人都讀的。魯迅《風波》中的趙七爺因為讀過《三國演義》而成為當地的學問家,更多的不識字的百姓則是通過戲文、評書了解《三國演義》、《水滸傳》,更別說系統地了解歷史,于是文學中的人物代替歷史中的真實人物,人物的形象符號化、類型化併成為善惡賢愚的評判標準。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