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angbumin
-
2 # 用戶7231062423431
三一律是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引申出來的。在《詩學》中,亞里士多德論述了戲劇行動的一致性,認為戲劇“所模仿的就只限於一個完整的行動”,但並不排斥使用次要的情節。他也提到“悲劇力圖以太陽的一週為限”,但這只是指演出時間的長度。
16世紀,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被闡發、曲解。意大利理論家基拉爾底·欽提奧在1545年首先提出“太陽運行一週”指的是劇情的時間。其後,洛德維加·卡斯特爾維屈羅在注釋《詩學》時又進一步闡述了劇情時間與演出時間必須一致的觀點,並認為戲劇“必須真正限於一個單一的地點”。
此外,戲劇行動的一致性也被加上了排斥次要情節、只能有一條情節線的限制。在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D).N.布瓦洛把三一律總括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並以此作為不能違背的結構法規。把三一律作為一種戲劇結構的方式,有助於使劇本的結構集中、嚴謹,運用這種結構方式也造就了不少成功的劇作。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法規,對戲劇創作則是嚴重的束縛。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著的《詩學》是西方第一部較為全面的文藝理論著作。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本書是他用科學的觀點、方法系統闡明文藝基本規律的著作。作者以朴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著重討論悲劇和史詩的創作,闡明了文藝與現實的關系及文藝的社會功用等基本問題。
他認為文藝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摹仿”就是“創造”,由於摹仿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種類的藝術;由於摹仿的對象不同,而有悲劇和喜劇;由於摹仿的方式不同,又有史詩、抒情詩和戲劇。
作者還就悲劇提出一些重要的理論原則,後來被古典主義者引伸為“三一律”。該書為西方文藝理論奠定了基礎,影響西方文藝理論達2000多年之久。但一些論點也有歷史的和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