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血丹心包青天
-
2 # 傷心望帝
聖人,什麼是聖人?成為聖人的標準是什麼?一般認為是立功、立德、立言這三方面。
我在這裡談一點自己的看法與各位分享。先說立功:
毫無疑問左宗棠是我們的民族英雄。左公平定陝甘回亂、抬棺收復新疆。這些豐功偉績大家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這裡主要和大家聊一聊曾文正為維護我們國家統一所做的偉大貢獻。
眾所周知當年清王朝腐朽墮落,大平軍作亂,席卷江南半壁江山而定都南京。曾文正公以一介書臨危受命組建湘軍。經艱苦奮戰終於攻破天京。消滅太平軍指日可待。其時湘軍勢力空前強大。完全有能力與清王朝一較高下。湘軍將領也紛紛勸進,甚至連左宗棠也在一封信中對曾公說:東南半壁無主,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既便是現在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如果當年曾反清,極有可能取而代之。)曾文正公當時用兩句詩對諸將作答:倚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實話實說,本人小學畢業這兩句詩什麼意思還真不太明白)總之就是不反吧。由於這件事,現在不少人罵曾公是漢奸,是清廷走狗。其實你們大錯特錯了。曾公絕對不是愚忠於清延,而是心憂天下。
在我看來,當年那種情形如曾公反清。絕無可能取而代之。最好的結局是和清廷劃江而治,我中華一分為二,成為兩個國家。就像南、北北韓,東、西德,北越、南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也有可能分裂為數個小國或徹底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我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如您不信且聽我慢慢剖析:其時請廷雖腐敗,但還是有相當的實力。而且對曾公早有防範。天京被攻破之時,請廷早己在外圍佈下了官文、僧格林沁、富明阿等所統帥的重兵。更重要的是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一直妄圖瓜分中國領土。如曾公反清,則必然會有外部勢力干預。如沙俄。當然曾公也會有外國支持。這就極有可能形成勢均力敵,劃江而治的局面。不過西方列強可不會平白無故支持你的。他一定會向你索取巨大的利益。我們假設一下,如真是那樣。恐怕新疆、甚至東北三省恐怕會併入沙俄。西藏也會以殖民地的身份併入英國統治的印度等等吧!不知我中華領土還能剩多少?以曾公的智慧,對這些一定看的非常清楚。所以曾公為國家民族著想選擇與請廷合作,共赴國難。(勿庸置疑,曾公如取代清廷,中國近代史一定不會這麼屈辱。可滿清貴族有曾公這樣的覺悟嗎?他們一定會拼個魚死網破。)
正是由於曾公的深明大義,在那種積貧積弱的情況下才使中國領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完整。才有了後來的洋務運動,同光中興。也才有力量收復新疆。假如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怎麼收復新疆?莫說是左文襄公,恐怕如來佛祖也無能為力吧?您自己判斷,曾、左二人誰的功業更突出。
關於立德這方面,由於篇幅所限我就不多說了。請各位自行百度。反正不會相信曾公是一個生性暴戾,殘忍嗜殺的人。
曾公的不足之處在於:他沒能開宗立派,創立一個新的學說。所以他被後世稱為半個聖人。反觀左公,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都不及曾公。所以說他是民族英雄,而非聖人。
-
3 # 坐古談今
兩句話:“英雄征服世界,聖人征服自我”。左宗棠是“草根”出身,他從來沒有丟失“草根的精神”,所以,他成不了聖人。
英雄往往是有性格的人,聖人則是湮滅自我性格的人。英雄是利用自己的性格不斷地打敗他的敵人,聖人則是根據環境而變化不斷地抑制自己的性格。
(1)曾國藩可以成為“職場聖人”但成不了“職場英雄”
曾國藩的脾氣也曾很大過,例如經常罵人。但通過“京官”和面對地方大員地攻擊中,他逐漸戰勝了自己的性格
1838年,曾國藩考中進士後進入翰林院,與一些“一輩子”都在和“皇帝”打交道的“官場老油條”混在一起,最終又成為穆彰阿的門生。在京官生活中熏陶了14年,養成了晚清末年的“官場舊習氣”。特別是其師穆彰阿,以善於“揣摩上意”著稱,權傾天下20餘年,誣陷林則徐,堅決主張議和。如此老師,教授他的更多是一種“為官之道”,如何揣摩上意,以便“芝麻開花節節高”!
組建太平軍時,曾國藩的“脾氣”仍然沒有消失,結果得罪了諸多好友、同僚,其中就有駱秉章。他平時就對湖南巡撫駱秉章不尊敬,在長沙四處得罪當地人,由此被逼出了長沙。
但正是因為這些,使得他逐漸磨平了脾氣,成為“職場聖人”。
(2)左宗棠一生的草根性格,這個性格讓他成為民族英雄,卻永遠成不了聖人
左宗棠的性格則與曾國藩不同,左宗棠的性格是:草根性格,性子兒直、敢說敢做。但這不代表他是猛張飛,左宗棠自年輕時便自比孔明。他在軍事上的軍事特點和諸葛亮相同,諸葛亮用兵特點人們評價是“一生謹慎”,左宗棠也是如此,左宗棠用兵凡是先謀定糧草。西北用兵就是如此。
左宗棠很窮,窮得做了上門女婿,後來又科考不利,科考能不能成功,裡面有沒有腐敗問題咱們不好書,總之左宗棠沒考上。自此開始在家鄉教書、種地。直到從1833年、1835年、1838年三次科舉失敗(第二次會試其實中了,但因為每個省都有名額,湖南超名額了他被刷了下來)後,左宗棠不再有科舉之心,一直到1852年、1854年兩次入湖南巡撫幕府為止,左宗棠直到1855年44歲的時候才正式進入官場做師爺。
左宗棠的一生大半部分時間都是在民間度過,他知道民間的苦和淚,他知道官場的腐敗與官商勾結,所以,他的一生對於晚清官場是痛恨的,從當官之日起就在於腐敗的官員和姦商作鬥爭。這點從來沒有變過。
因此,他帶著“草根”的倔強心裡進入官場,他的草根的心,永遠無法和官場的“爾虞我詐、逢迎上意”相和。甚至到臨終之前喊出了大逆不道的話:我要渡海,不管皇上、太后怎麼攔著!
可以說,這是草根的最後覺醒,只不過晚了,如果他早些覺醒,其實是中國的大幸。
-
4 # 蝴蝶刀塔傳奇
“內聖外王”是儒者提出的個人修為的目標,個人認為應該分別解釋,所謂“內聖”即要注重內心的修行,從正其心,誠其意,致知,格物作起的,保有"赤子之心",達到"天"賦予的心,即天人和一.“外王”指做事的本領,手段,修為最終是為了更多數的人服務,所以做事就要有手段,就要成功,就要努力,而“王者”的權謀是通向成功的關鍵,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前提下。
-
5 # 丿五花肉丶
“內聖外王”是儒家的主要學術思想之一。“內聖”指的是君主對國家內部的治理調和,同時也被認為是儒家學子對自身品格的修行依據;“外王”是指君主對其他國家和國內人民的政策戰略,而在個人修行方面,也是儒家學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思想指導。
儒家“內聖外王”的人格理想追求早在春秋時期就已韌顯端倪。《左傳》中所謂“三不朽”之說,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次序排列就已蘊含了“內聖外王”的意思。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並進而“安百姓”的“為己之學”也有同樣的意思在內。
1、“知行合一,止於至善”,就是思想與行為、理論與實踐結合統一,追求事業完美無缺。簡單通俗理解即為德兼備,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2、“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寓意思想與行動的高度統一。
3、“止於至善”出自:《禮記大學》,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4、白話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
6 # 根號二加零點三
這是中國儒家最有價值的思想之一。直接的意思就是內在卓越,外在自然成功。
對於個人來說應該這樣理解:一個人成敗的關鍵不是機會、不是運氣、不是條件,而是自身的實力。
我們要懂得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無論幹什麼事,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把自己內在的能力提高到最好的境界,一旦自身具備了超凡的素質、豐富的知識、良好的品行、出眾的能力,那麼就肯定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自己具備了“內聖”,那麼你所追求的外在的東西,如金錢、地位、職務、業績等等,自然就擁有了。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解答以下四點:
一、聖人的定義是什麼?什麼人才能稱為聖人?
1.聖人(中國)是指從古至今給中國社會以及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深遠意義的偉大人物。是在人格、品德、思想、行為上接近完美的人。涵蓋領域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道德、品格、學術、教育等方面。
二、聖人的標準是什麼?
1.人格接近完美。
2.研究或領導領域無人超越。
3.品德高尚。
4.對社會與人類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5.對歷史進程影響深遠。
三、曾國藩是聖人嗎?
參考第二大條,毫無疑問曾國藩除第一條勉強過關外其他均不在列,還遠遠達不到我們所謂的聖人標準。
四、左宗棠為什麼成不了聖人?
參考“聖人標準”(孤鷹),左帥相比曾師而言,5個要素可以說是基本達標。左“成不了”聖人的原因無非在於以下幾點“瑕疵”,概括如下:
1.科舉考試落第:三次科舉而不中,其中第二次中舉因湖南名額不足而被刷,實數冤枉)
2.性格“缺陷”: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不懂溜鬚拍馬、脾氣暴躁、敢作敢為、“狂妄自大”(自比孔明)
3.沒有學術研究、沒有“左氏家書”、沒有開宗立派與虔誠門徒,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