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用戶5708161837795

    全詩以“蠟炬成灰淚始幹”為線,首先將心比燭,接著分承“灰”與“淚”展開抒情,最後以點明“灰心流淚”的意義作結。這是“總——分——總”的結構形態,其好處是思路嚴密,天衣無縫。

    首先,緊扣一個“灰”字行文,問紅燭:“是誰制的蠟——給你軀體?/是誰點的火——點著靈魂?/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後才放光出?”單就蠟燭來講,這當然是一些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詩人的本意不在寫蠟燭,而是要用蠟燭的制作與燒毀這一矛盾現象來比喻:人要像蠟燭一樣,掏出一顆紅心去照亮黑暗的社會,也需要耗盡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唯其如此,詩人才大聲疾呼:“燒罷!燒罷!/燒破世人的夢,/燒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們的靈魂,/也搗破他們的監獄!”於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歷史使命感:他要以自己生命的火焰照亮世人,讓他們覺醒,使他們感奮,從而積極行動起來,去搗毀人間地獄,從而求得自身的解放。

    接著,又緊扣一個“淚”字行文,指出蠟燭的“心火發光之期,/正是淚流開始之日”,並說明這不是傷心的淚水,而是由於殘風侵襲導致燃燒不穩時因著急而流的淚水。於此,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為祖國獻出自己生命之光的那種殷切的心情。既然流淚也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流吧。因此他又對紅燭傾訴:“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底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意思是,只要能使世人得到安慰和快樂, 自己也甘願獻出自己的眼淚!

    最後,詩人以“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點明獻身的意義,並以“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表明:不管個人能否看到勝利的到來,都要為理想的實現而進行腳踏實地的奮鬥。行文至此,詩人對於祖國的一片赤子之情就得到了最後的昇華。

    詩集《紅燭》,內容豐富廣泛,既反映了當時青年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的思想情緒,更表現了詩人希望報效祖國的理想以及詩人的熾熱的愛國思鄉之情,同時具有對愛情,對自然的歌頌和讚美,對前途感到渺茫的感傷和哀怨。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