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我閨女的媽

    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一般說,冬季氣溫北疆高於南疆,夏季氣溫南疆高於北疆。最冷月( 1月 ), 平均氣溫在準噶爾盆地為零下20度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 零下50.15度,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

  • 2 # 知白守黑笑傲江湖

    準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的北部,是中國第二大的內陸盆地。準噶爾盆地位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準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盆地呈不規則三角形,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於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內有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氣候特徵

    盆地屬中溫帶氣候。太陽年總輻射量約565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北部約3 000小時,南部約2 850小時。盆地北部、西部年均溫3~5℃,南部5~7.5℃。盆地東部為寒潮通道,冬季為中國同緯度最冷之地,富蘊1月均溫為-28.7℃。10℃以上活動積溫3 000~3 500℃,持續150~170天,無霜期除東北部為l00~135天外,大多達150~170天。年均溫日較差12~14℃。

    盆地水汽主要來自西風氣流。降水西部多於東部,邊緣多於中心,迎風坡多於背風坡。盆地冬季有穩定積雪,冬春降水量佔年總量30%~45%。除額爾齊斯河為外流河外,盆地其他河流均為內陸河,以盆地低窪部位為歸宿。

    河流補給主要來自山區,春季平原融雪水亦有補給。按河流出山口處流量計算,共有年徑流量210億立方米(不包括伊犁河及塔城盆地河流),其中額爾齊斯河流出國境水量100億立方米。額爾齊斯河是新疆第二大河,支流都源於阿爾泰山南坡。

  • 3 # 用戶50442223628

    準噶爾盆地裡面的平原有北部平原,天山北麓山前平原,這裡是主要的農業區,形成大片的牧場。盆地內部還有大片的荒漠。

  • 4 # 敏銳辰星0a

    阿爾泰山前平原!在準格爾盆地四周分布著群山,自然就會有河流,有河流的地方就會有沖積平原,而在額爾齊斯河以北的阿爾泰山前地段就分布有傾斜平原,是由克朗河,布爾津河,哈巴河,以及一些短小的季節性河流所形成的沖積扇傾斜平原。,

  • 5 # 灼灼想暴富

    一、準噶爾盆地邊緣平原區

    本區為阿爾泰山、準噶爾西部山地和天山北麓山前流水堆積區,面積145609.0km2。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廣布,礫石、卵石、粗沙、細沙、粘土、鹽土等類型俱全。區內氣候乾旱,年均溫4.0~8.7℃,7月平均氣溫26.4~34.8℃;年均降水量133.8~202.2mm,一日最大降水量34~44mm;≥8級大風日數為8~56d,風口如阿拉山口達160d。冬季年極端最低氣溫-32.7~-44.8℃,年降雪日數47~68d,最大積雪厚度15~55cm,季節凍土厚度160~200cm,年最大凍土厚度300cm。由於區內乾旱,水源來自發源於山區的河流,受水系在空間分布狀況及水文特性的影響,各地貌單元在特徵上差異明顯。

    (一)阿爾泰山前平原

    在額爾齊斯河以北的阿爾泰山前地段分布有衝洪積傾斜平原,是由克朗河、布爾津河、哈巴河,以及一些短小的季節性河流所形成的衝-洪積扇聯合組成的。海拔450~600m,總體向西南傾斜。扇形地主要由沖積-洪積砂礫物質組成,最薄0.5~1.0m,最厚為10~20m,下伏古、新近紀地層為泥岩。在阿魏戈壁、布倫托海西和西南部,以及額爾齊斯河南岸分布有洪積平原,它的組成物質在表層多是不足1m的砂質壤土,下部為稜角清楚的碎石。地形起伏各地不一,總的來說是由東向西,從北至南,坡降逐漸變小,如阿魏戈壁上部坡降達33‰~65‰,中部為13.6‰~20‰,下部僅5.9‰~10.3‰。地表切割微弱,都在1m以內。在克木齊河口至錫泊渡、喬哈拉、卡拉布爾滾一線以東地區,直抵二臺以南分布石質平原。海拔700~1100m,系古生代岩層組成的石質準平原,呈丘陵狀,起伏達幾十米至幾百米。在其中充填有古、新近系與第四系沉積物。

    (二)河谷平原及烏倫古湖

    主要分布在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谷地內。河谷平原,實際上是它的階地,由砂礫及土層組成。額爾齊斯河在錫泊渡以下較為開闊。沖積平原位於科克森套和吉木乃一線和阿爾泰山之間,東端到達什巴堤附近。本小區是一個斷陷地區,形成沿著額爾齊斯河下陷的狹窄地帶,構造上是新生代的沉積區。構成本區的主要地層為疏鬆的第四系沉積。本區邊緣有古、新近紀地層和局部由基岩組成的殘丘出露,高度在500m以下,額爾齊斯河在什巴堤附近河流下切30~50m,有三級階地,高者為基座階地,最低的一級為堆積階地,其高差分別為3~5m,9~12m,18~20m。克蘭河下游和額爾齊斯河匯合的地段,是現代下沉的地區,可見一片沼澤地。克蘭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河間地上,原來是一片沙地,由於地面下沉,現在已孤立地散布於沼澤地之間。在沼澤地以西,額爾齊斯河的南、北岸只有一級階地,在布爾津一帶高度約3m。克蘭河、布爾津河、哈巴河和別列孜河等,從北部的阿爾泰山向南匯入額爾齊斯河,而南部是半乾旱的低山和丘陵,因此,額爾齊斯河南北岸的地形有很大的差別,表現為北岸主要是上述支流的沖積平原,由沖積扇或階地組成,組成物質以砂礫石為主,水源豐富;南岸主要為上升的新近紀和早第四紀的砂岩組成,乾旱荒蕪。區內河流水量豐富,曲流極為發育,並遺有古河道,廣泛分布有河漫灘及低階地,南岸廣大地區覆蓋著沙丘。區內是阿勒泰地區主要的農墾區和冬季牧場。烏倫古河谷上部主要為峽谷,向下寬度逐漸增大,最寬處可達8km左右,有三級階地,高度分別為30m,20m,4~5m。河谷平原主要是高河漫灘和低階地,土層厚1.5~6m不等,下伏砂和礫石。自杜勒鄉以下谷地開闊,河漫灘與低階地寬達4~7km,切割微弱,下伏古、新近紀地層。烏倫古河流入的湖口三角洲地形平坦,近湖岸地下水位高,生長蘆葦等。三角洲的河流沖積層受西風吹蝕堆積形成沙丘,在福海縣北部和東部發育西北-東南走向的壟崗沙丘,烏倫古河三角洲上有紅柳沙包。烏倫古湖萎縮形成湖積平原,地形坡度<1°,組成物質以細土為主,含鹽鹼。烏倫古湖屬於斷陷湖。在晚第四紀才形成烏倫古湖和吉力湖兩個年輕的湖泊,這兩個湖泊之間有一條寬30m、深4.5m的水道相通,吉力湖水麵海拔470m,一般水深3.5m,最深處超過15m,烏倫古湖水麵海拔為468m,深度超過20m。烏倫古湖東北部發育沙嘴,並有兩個潟湖型湖灣(毛德華,1983)。

    (三)河間平原

    界於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之間的地區,區內乾旱少雨,年降水量僅150cm左右。地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坡降4.4‰,切割深度在0.20~1.10m之間,下伏的古、新近紀地層埋藏很淺或出露地表。阿克達拉臺地地形平坦,第四紀堆積物僅30~65cm,經風蝕表土,檯面卵、礫石遍布,下伏古、新近紀泥岩地層。

    (四)準噶爾中部平原

    位於烏倫古河南岸,其南部和東部均與沙漠相鄰,西為成吉斯汗山前平原。為由古、新近系組成的基底平原。這裡降水量少,地表徑流很少,地面切割微弱,基本屬無徑流區。地面平緩地向南傾斜,主要是由古、新近紀泥岩組成,呈礫漠或泥漠景觀。區內原始構造地面很平坦,但經地貌外力作用後,可見許多大小洼地,大者深達150m以上。洼地的底部有龜裂地,或小沙丘。在平原邊緣地帶,流水較活躍的地方,切割較強,形成各種奇特的桌狀山景觀。烏倫古湖以南平原地勢略有起伏,高差在數米內,可見一些洼地。區內古、新近紀泥岩含鹽量為18.44g/kg,其風化物含鹽量高達99.17g/kg,因此,易發生鹽漬化。區內構造上屬準噶爾北緣凹陷的一部分,古、新近紀地層廣泛出露,早、中更新世時為烏倫古河的三角洲,沉積由1~2m厚的砂礫石或砂層組成,多白色石英粒。三角洲沉積分兩部分,南部遺留的古河道呈東南一西北向,顯示從卡拉麥裡山西北麓古三角洲延伸而來;烏倫古河的另一個古三角洲,其頂點位於卡拉布爾滾地區,高出烏倫古河60~70m,構成烏倫古河的高級階地。這些古三角洲上有深切的河道通向西南,與古瑪納斯湖盆相連。

    (五)準噶爾西部山前平原

    吉木乃盆地、和布克賽爾斷陷盆地、加依爾山—謝米斯台山麓地帶,為沖積、洪積扇傾斜平原。上部為礫石、粗砂;下部為粉砂、粘土,地表切割微弱。在和布克賽爾盆地的衝洪積扇前緣有泉水溢出,發育了兩條東西向延伸的沼澤帶。泉水匯集成河,通過南部丘陵地,在謝米斯台山麓注入和布克河,和布克河流至和什託洛蓋向東展開,形成了一個複合三角洲,它由幾個三角洲疊套而成。三角洲上部由礫石夾砂層組成,坡降大,河流切割強烈;下部為粉砂粘土,坡降小,地表平坦,並生長大片胡楊林,是較好的農墾區。在薩吾爾山、謝米斯台山以東一帶,發育石質洪積平原,主要為北東—南西向展布,由中、新生代砂岩、泥岩組成,地層近於水平,地表平坦、切割微弱,但暴雨形成的沖溝發育,並從附近攜帶洪積物堆積其上,表面覆蓋了薄層殘積、洪積物。本區乾燥剝蝕與風蝕作用強烈,由於地層近水平,岩層軟硬相間,又經過地質時期洪水切割作用,以及現代強大的風蝕作用形成了大片的風蝕戈壁及風稜石、風蝕洼地、風蝕槽等。在烏爾禾一帶,湖相地層經洪水切割和強烈風蝕作用形成雅丹,有類似城壘、宮殿、戰車、街坊、方山和塔狀地形,形態多姿,相對高為15~30m,乾旱,幾無植被,有魔鬼城之稱。巴依努勒至夏子街一帶高平原位於夏子街以東,海拔600~900m。在古生代基底上覆蓋著中生代和古、新近紀平整的地層,部分地方中生代地層露出地表。本區有寬緩和穹形丘陵,如德侖山即為穹形構造,頂部露出中生代地層,高處達1184m。由發源於附近高地的溪流切割為許多淺寬谷地,底部覆蓋洪積沖積物,一般高原地面受剝蝕後殘留古、新近紀地層的鬆散礫石和粗砂,在較大的幹谷或洼地底部有砂層或零星沙丘。和布克河三角洲北起謝米斯台山口,南至瑪納斯湖盆,以和什托洛蓋為頂端,向東南方展開。三角洲頂部一帶水流散失較多,中游以下河道在洪水期才有少量水流。由礫石夾砂層組成的老三角洲不僅高峻、傾斜,而且多溝谷;現代三角洲中下部有大面積的細土平原,但厚度僅數米,其下為古、新近紀地層,近瑪納斯湖的部分有半固定沙丘。

    (六)天山北麓山前平原

    南為天山,北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界準噶爾西部山地,東到木壘東北的考克塞爾套山麓,東西長達730km餘,南北寬為30~50km。衝、洪積平原由許多衝、洪積扇聯合組成。一般說來,平原上部由砂、礫石組成,坡降大;下部為粉砂,細土平原,地表平坦,並有幹河谷,鹽漬化強烈。

    1.精河至烏蘇一帶平原及艾比湖盆

    包括奎屯河細土平原和準噶爾西部山地南麓的洪積平原。構造上屬艾比湖凹陷,亦是準噶爾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沉積洼地的一部分。在西部最低窪的地方形成了艾比湖,湖面高程為197m。主要由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組成。奎屯河、四顆樹河、精河等河流攜帶物堆積于山麓形成衝洪積扇並組成平原,寬度西部為20~25km,東部為30km。古老的衝洪積扇均為冰水沉積所造成,其上分布著較大的礫石,在四顆樹河的上部階地上有薄層黃土狀土覆蓋。奎屯河出山口後形成了一個砂質的幹三角洲,古老的奎屯河出山口後流向西北,後因卡因迪克構造隆起,使古奎屯河三角洲形成高9~20m的陡坎,在烏蘇老西湖地區發育有5~6級階地。

    艾比湖的形狀似長橢圓形,長55km,寬20~30km,面積1070km2,水深平均小於2m,湖水礦化度很高,如大湖的西岸達55g/L,湖的西南岸有鹽層聚積。從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湖面明顯地縮小,過去存在於東北岸的小島已演變成為半島。在湖水環流作用下於湖的西部形成了一個沙嘴,將湖泊分隔為兩部分。

    2.瑪納斯至烏魯木齊一帶平原

    位於奎屯河與阜康之間,南為天山,北為沙漠。區內有巴音溝河、塔西河、呼圖壁河、昌吉河、烏魯木齊河等較大的河流,大多流到沙漠邊緣,其他眾多的小河在山口很快下滲而斷流。河流通過前山山間縱谷時,發生大量的沉積。巨型礫石首先沉積,河流到達本區,物質顆粒較小,礫石沖積洪積扇帶較窄。瑪納斯河山口礫石沖積扇較寬,也只有10km左右。在安集海附近礫石沖積扇只有2~3km,細土平原一般較寬闊,在沙灣下野地一帶寬達40km以上,由砂質粘土組成,上覆黃土狀物質,局部地區有龜裂地。平原上有很多古河床,有利於灌溉排水。瑪納斯河下游為一片汎濫沖積平原,地形平坦,河曲發育,自然裁彎取直,留下很多牛軛湖,多幹河谷,炮臺附近,平原寬達20km左右,由三級階地組成。古老的第三級階地地勢高,引水不易,且有小型沙丘分布;在第二級階地上,生長著胡楊、沙棗等植物,低階地高出河床1.5~2m,密生蘆葦、苦豆子等喜溼的植物,適於放牧和農耕。在瑪納斯河下游小拐以下,形成鳥足狀三角洲。瑪納斯河進入湖區,形成湖積、沖積平原,地表平坦,略向湖心傾斜,瑪納斯湖已乾涸,成為新的鹽湖,湖北岸、東岸發育有3~4級湖岸階地,湖東南部及瑪納斯河下游的湖積、沖積平原上發育了固定、半固定的灌叢沙丘,並有風蝕洼地。在小拐以下為瑪納斯河三角洲及古湖相沖積平原,現代三角洲上有一些蘆葦分布,乾涸的平原經風蝕作用,出現了風蝕洼地,並有零星半固定和固定的叢草沙堆。瑪納斯河、頭屯河、烏魯木齊河等河流形成的沖積扇,地形較平坦,坡度<3°,扇形地組成物質自扇頂往扇緣逐漸變細,上部以砂卵石為主,中部細土物質增多,下部為細土,地下水位較高,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沖積扇水源充沛,為農田、城鎮、工礦綠洲及公路建設發展的良好地方。

    3.阜康至木壘一帶平原

    位於阜康以東,一直延伸到木壘東大石頭一帶。阜康三工河、四工河等河流水量較大,因此衝洪積平原規模也大。奇台以東除木壘河外無長年的河流分布,由於河流水量很小,洪沖積平原很窄,最寬也不過10km左右,且礫石較小。區內由於受北部沙漠區新構造隆起的頂託作用,平原下部地下水位較高,排水條件較差,蒸發強烈,鹽漬化較重。在山麓地帶的沖積扇上,如三工河河口、奇台和木壘一帶均有黃土或黃土狀物質分布。

    二、古爾班通古特固定半固定沙漠區

    古爾班通古特位於準噶爾盆地腹地,面積45189.39km2,為中國第二大沙漠。沙漠主要由0.1~0.25mm粒級的沙粒組成。區內年降雨量可達70~150cm,冬季並有積雪,穩定積雪日數在100~160d,最大積雪深度多在20cm以上,因此,沙漠內部植物生長較好,沙丘上廣泛分布著以白梭梭、梭梭、蒿屬、蛇麻黃和多種一年生植物為主的小喬木沙質荒漠植被。植被覆蓋度在固定沙丘上可達40%~50%,半固定沙丘上為15%~25%,沙丘間低地植被覆蓋度較沙丘上高,流動沙丘僅佔沙漠總面積的3%。沙漠區冬季的穩定積雪,可防止大風吹蝕沙粒物質。它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是優良的冬季牧場。沙漠北部主要是南北走向的樹枝狀沙壟;南部為蜂窩狀、複合沙壟、新月形沙丘及叢草沙丘;東部分布著複合型沙壟、格狀沙丘和線狀沙壟等。沙丘高度一般在50m以下。沙漠中部及三個泉南部的沙丘超過50m,個別高達100m,主要是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部分為流動沙丘。沙壟的排列明顯地受著風向影響,有著地區上的差異:沙漠西部多作西北—東南走向;廣大沙漠的中部和北部,大致作南北走向;沙漠東部轉為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還分布有固定和半固定的沙壟蜂窩狀沙丘和蜂窩狀沙丘。流動沙丘主要在沙漠東北部的阿克庫姆和沙漠東南部霍景涅裡辛沙帶的最東端,多屬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在三個泉子幹谷以北有闊布北沙漠及其東部和北部延伸到烏倫古河邊的阿克庫姆沙漠。沙丘類型主要為縱向沙壟和叢草沙堆,局部地方有新月形沙丘。沙丘的高度一般均在20m以下,南部局部可見高達50m左右。沙子顆粒較大,粒徑在0.4~1.0mm的砂粒佔60%左右,粒徑0.25~0.4mm的佔25%;粒徑在0.1~0.25mm的只佔15%,而後一類粒徑的砂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則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本沙區砂粒主要為粗顆粒的白色石英砂,證明本區沙源不是來自天山,而與阿爾泰山前的沙源結構相似。區內植物較多,多為半固定沙漠。沙丘之間有一系列風蝕地形。在哈巴河、福海、精河縣等地,受風積作用形成一些沙丘,類型主要為新月形、沙鏈等,高度<3m,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生長梭梭、蒿子等植物。在奎屯河與瑪納斯河的河間平原北部小拐一帶,原為巴音溝河和瑪納斯河古老的沖積平原,經長期風積作用形成沙漠,其中在沙門子與小拐之間,長35km、寬10km的地帶,沙丘比周圍略高而密集,分布著蜂窩狀沙丘,高度在20m以下。沙丘帶的邊緣以壟狀沙鏈為主,下野地附近,沙壟高10m左右,間距200~500m。沙地上生長梭梭、三芒草及多種短命植物,具有良好的放牧條件。近年來本區的梭梭遭受嚴重的砍伐,沙丘活動性增強了。區內沙粒物質豐富,春、秋季節多大風,保護植被,提高植被覆蓋度,防風治沙,是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 6 # 老酒壺9

    盆地內平原分兩區。北部平原北起阿爾泰山南麓,南到沙漠北緣,風蝕作用強,有大片風蝕洼地。

    南部平原南起天山北麓,北至沙漠北緣、分兩帶,北為沙漠,南為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是主要農業區。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