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
-
2 # 1076277108
予,漢語常用字,讀作yú、yǔ或 zhù,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其本義是使別人得到,即《說文解字》所謂的“推予也”,由此引申出讚許、在等含義。
①字源演變
予,會意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中(戰國古陶裡),尚未見於甲骨文中。在字形上,戰國文字中的“予”字字形構造和含義不明,秦代小篆中的“予”字則是由兩個三角相互交疊和下面一筆組成,整個字像伸出的肘腕,像兩個人互相給與什麼東西,表示“予”字和“與”字同義,都是“給與(使別人得到)”的意思。之後,漢代隸書中的“予”字,兩個三角形已開始訛變,由此發展成為楷書中的“予”字。
②古籍解釋
一、說文解字
【卷四】【予部】
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屬皆從予。餘呂切。
二、康熙字典
【子集上】【亅部】 予
《唐韻》:餘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並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內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
又《博雅》:大予,樂名。注: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
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並與“餘”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餘。本無餘音,後人讀之也。顏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一人。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為餘。《爾雅》:卬,吾,臺,予,朕,身,甫,餘,言,我也。此則予之與餘,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餘,詞之舒也。各有意義,本非古今字別也。歷觀詩賦,予無餘音。
又吳棫《韻補》:予當讀與。《詩》“或敢侮予,將伯助予。”《楚辭》“目眇眇兮愁予,何壽夭兮在予。皆無餘音。”
如果你想的到什麼,就必須先付出或給予別人什麼。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經》,《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