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落成箋
-
2 # 月亮灣的魚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党項歸附,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党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谷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党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松州都督府節制,封為平西公。
唐末黃巢起義時,唐僖宗傳檄全國勤王。党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至此,党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
3 # 一加一不等於五
西夏建國於公元1038年,而唐朝亡於公元907年,西夏是唐朝滅亡後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
-
4 # 花落成箋
大理是中國宋朝時期割據西南的一個強盛少數民族政權,他是唐朝時期西南地區霸主南詔的繼承者。不過雖然南詔和大理一脈相承,但南詔和大理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詔安分的多。唐朝時期,南詔曾屢次侵擾大唐邊境,成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滅亡就和屢次征伐南詔有很大關系。而大理和宋朝卻不同,兩國關係非常好,長期相安無事,戰爭少之又少,堪稱“和平的典範”。
大理國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對手,知道雙方開戰自己根本佔不到什麼便宜,當年的南詔就是個例子,所以選擇了和宋朝講和。為了和宋朝搞好關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動遣使入貢,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認可,使得兩國關係持續升溫。
當時宋朝也不好過,大宋周邊強國林立,特別是遼國不斷南下,党項人不斷搗亂,搞得宋朝疲於應付,根本無力征伐大理。實際上,就宋軍的實力其實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會被大理反推,所以還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關係。
所以北宋和大理國是和平相處,相互貿易。
北宋和西夏的關系:
在公元10-12世紀的中國歷史地圖上,始終可以看到一個神秘而又頑強的王國——西夏。它從唐末立足於陝北以來,終北宋一世,始終頑強地挺立在西北的陝甘寧之地,成為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
西夏王朝的始祖是李繼遷,祖先拓跋氏,唐朝時曾賜李姓。李繼遷之子李德明即位後,由於當時國力還比較弱小,曾先後依附於遼和北宋,向遼、宋稱臣。但隨著國力發展,此時的西夏,一方面擴張國力,向西發展,一方面開始逐漸脫宋,到宋寶元元年(公無1038年)10月11日,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即位稱帝後,以大夏為國號,引發宋朝不滿,雙方關系正式破裂,北宋朝廷與西夏政權之間的軍事矛盾變得直接起來。
宋夏之間戰爭持續已久,長達百年,期間發生戰爭十多次。到了慶曆四年(1044年),宋夏戰爭歷時六年之久後,雙方都深受國力制約,厭戰情緒嚴重,到了十月,雙方締結和約,結束戰爭。
宣和元年(1119年)又攻克了西夏橫山之地,此役讓西夏面臨亡國之危,最終向宋朝表示臣服。靖康之難(1127年)後,北宋被金所滅,西夏又獲得生機,北宋和西夏之間戰爭至此結束。
-
5 # 錯過822
北宋和大理關系比較好,西夏是敵對關系
大理自從建國就一直在向宋朝交好,西夏和大宋本來是敵人,後來簽了澶淵之盟停戰了,原因是吐蕃一直騷擾西夏,西夏又要和宋朝打仗,百姓也不得安生,宋夏雙方覺得在這麼打下去沒意思,西夏就向宋稱臣了,至於宋朝給他歲幣,其實類似於壓歲錢。。。宋給夏的歲幣好像只是宋朝兩個縣的收入而已,後來宋夏一直保持著和平局面
大理其實還不如宋朝,所以就一直在向大宋交好。
-
6 # 燕zi
北宋和大理建立了藩屬關系。西夏和北宋的關系是戰爭與和談並存的關系。
回覆列表
西夏和唐朝是有關系的。
西夏是党項族建立的國家。党項族是在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下才避開日益崛起的吐蕃來到大唐西北。在這片孕育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上,党項部族繁衍生息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忠誠報答著大唐的恩情。在平定黃巢起義收復長安的過程中党項人付出了數千族人戰損、首領拓跋思恭弟弟拓跋思忠戰死的代價。拓跋思恭受封夏州節度使,從此奠定了党項拓跋氏割據西北的基礎。所以說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給了党項崛起的契機。
在唐朝節度使制度、五代時期頻繁的政權更迭以及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祖孫三代的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後來綿延兩百年的西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