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大意。
(二)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 想象,理解詩句含義,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了解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三、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 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四、 教學設想 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掌握學習古詩文的方法,體會詩中的情感,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地去誦讀,注重學生的自主感悟,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總之在教學中,始終要注重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 深重苦難。少小離家,垂老歸來,看到的卻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蕪,連 一個共話悽涼的人都沒有了,他只好“出門東向望”,老淚縱橫。有多少血淚 的控訴,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結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詩歌正是選取了老 兵重返故里這一片斷,給他悲慘的一生打上一個句號。
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遠而近,逐次描寫,很有 層次。人物的情感也隨著場景的移換而變化,由起初的熱望化為痛苦,陷入絕 望之中。儘管詩中沒有對老兵的心情作過多的正面描述,然而從場景的描繪中 依然能感受到一種越來越深沉的哀痛。
這首詩通過對景物和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悲劇命運。如作者選取了象 徵死亡的松柏、墳墓來暗示老兵親友凋零;通過對兔雉棲身於家屋、谷葵叢生 於庭院的景物描寫,來說明老兵家園的殘破。而採葵作羹、“不知貽阿誰”的 動作,則表現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門東向望”這一動作,更寫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獃滯的情態,催人淚下。
《十五從軍徵》
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朗讀詩歌,把握詩歌大意。
(二)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 想象,理解詩句含義,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了解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迫害,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三、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 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
四、 教學設想 教學中使學生在積極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掌握學習古詩文的方法,體會詩中的情感,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地去誦讀,注重學生的自主感悟,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總之在教學中,始終要注重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 深重苦難。少小離家,垂老歸來,看到的卻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蕪,連 一個共話悽涼的人都沒有了,他只好“出門東向望”,老淚縱橫。有多少血淚 的控訴,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結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詩歌正是選取了老 兵重返故里這一片斷,給他悲慘的一生打上一個句號。
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遠而近,逐次描寫,很有 層次。人物的情感也隨著場景的移換而變化,由起初的熱望化為痛苦,陷入絕 望之中。儘管詩中沒有對老兵的心情作過多的正面描述,然而從場景的描繪中 依然能感受到一種越來越深沉的哀痛。
這首詩通過對景物和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悲劇命運。如作者選取了象 徵死亡的松柏、墳墓來暗示老兵親友凋零;通過對兔雉棲身於家屋、谷葵叢生 於庭院的景物描寫,來說明老兵家園的殘破。而採葵作羹、“不知貽阿誰”的 動作,則表現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門東向望”這一動作,更寫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獃滯的情態,催人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