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回覆列表
  • 1 # 用戶1583381481866

    呂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有種說法是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也就是呂尚,又名姜子牙。

  • 2 # 山東的貝貝

    關於呂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復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 3 # 小小的夢幻空間

    呂氏,中華姓氏之一,相傳上古華夏部落首領炎帝神農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為姓。

    後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與黃帝部族雜處,分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堯帝掌管四岳,後又助大禹治水有功,為大禹“心呂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為呂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董呂村一帶,商、周兩代均為諸侯國,春秋初年(公元前680年),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散居於韓、魏、齊、魯之地,史稱呂姓正宗,伯夷則被列為呂姓始祖。

  • 4 # 我的名字叫龍女

    蘇洵的《六國論》說“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其實這只是看到了表象而已。

    齊國最後之所以會不戰而降,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當時齊國根本沒能力抵抗秦國,同時舉國上下也沒有抵抗的意志。

    至於說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在齊國滅亡數十年之前,齊國曾經遭遇過‘五國伐齊’的慘劇,被其他諸侯國圍毆過一次。在那一戰當中,齊國最後雖然成功復國,但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對外擴張的欲望了。而且,對於其他諸侯國,齊國也嚴重缺乏好感,所以才會在秦國進攻其他國家的時候,見死不救。等到其他幾個國家,都被秦國滅掉之後,這時候齊國獨自面對秦國,自然就沒有任何勝算了。所以最後,齊華人只能不戰而降了。

    從後世的角度來說,或許會覺得,齊國施行孤立政策有些愚蠢的,如蘇洵之觀點。唇亡齒寒這種最基本的道理,任何一個國家的執政者都應該了解才對,怎麼可以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被陸續消滅呢?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齊國在戰國中後期的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齊華人當時會有這種避戰的心理,真的是事出有因。

    戰國中期,齊國先後迎來了兩位比較開明的齊王,分別是齊威王和齊宣王。對於這兩位齊王的名頭,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齊威王在位的時候,重用田忌、鄒忌、孫臏等人,田忌賽馬這個典故,就是出自齊威王這裡。齊宣王則是娶了那位大名鼎鼎的鐘無豔,而且在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當中,那個喜歡聽一群人演奏的齊王,就是這個齊宣王。

    這兩位齊王,都算是比較有能力的齊王。所以,經過他們的治理之後,齊國國力迅速提昇,甚至還擊敗了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魏國。到了齊宣王晚年的時候,齊國已經成了戰國七雄當中,數一數二的超級強國,完全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但是到了齊宣王去世之後,齊國新即位的齊湣王,卻把齊國給帶溝裡去了。

    齊湣王在位初期的時候,倒是也算勵精圖治,讓齊國更加強大了。當時的齊國,甚至還和秦國相互結盟,相互稱帝。秦國稱為西帝,而齊國稱為東帝。實際上,遠交近攻這個戰略,真不是只有秦國才有。當時的齊國,其實也想到了這一條。

    從戰略上來說,這個方案當然沒錯。但問題就在於,齊湣王的手腕太差,戰術方面出問題了。

    所以,後來齊國不斷蠶食這五個國家之後,就引起了大家的眾怒。引爆這個炸彈的,是齊國吞併宋國。

    所以,當齊國吞併了整個宋國之後,瞬間就犯了眾怒。畢竟,誰都不想看到,齊國徹底崛起,就此一家獨大。所以,等到齊國吞併宋國之後,秦、韓、趙、魏、燕這五個國家,瞬間就組成了聯盟,一起進攻齊國。當時的齊國,等於是被齊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徹底圍毆的一次。當時的齊國,僅僅只剩下了兩座城池。不過好在,當時聯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齊國內部則是比較團結。所以最後,齊國還是成功復國了。但是在這場被圍毆的戰爭當中,肯定是損失慘重。所以,自此之後,齊國從上到下,就一直有了一種對外的恐懼。在齊華人看來,所有齊國之外的國家,都不值得信任。不管是和誰結盟,最後都會被算計。

    就這樣,齊國復國之後,齊湣王的兒子登基,這就是齊襄王。齊襄王雖然不是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守住齊國這一畝三分地還是可以的。齊襄王在位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也曾經多次進攻齊國,但是最終都被擊退。

    到了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到了齊襄王去世的時候,秦國已經徹底崛起了,成了戰國七雄當中的超級強國。就在齊襄王去世五年之後,秦國和趙國之間,就爆發了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

    而齊國這邊,齊襄王去世之後,接下來即位的,就是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廢王田建了。

    到了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其實是有機會主動出擊的。經過二十年的恢復之後,齊國已經逐漸恢復了國力,有了再次參與爭霸遊戲的資格。而且,等到田建即位二十多年以後,當時齊國的老一輩人,也就是當年經歷過五國伐齊的人,已經逐漸去世。齊國國內反對對外擴張的聲音,也已經沒那麼強了。恰好當時的秦國,又趕上了秦始皇幼年即位的那段時間。

    所以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其實是有機會扭轉這種局面,結束長時間的綏靖政策。

    但問題是,田建在位的時候,齊國又出了以關鍵人物。這個人,就是田建之母,當年那位齊襄王的王后。

    齊襄王去世之後,田建即位,因為當時田建比較年幼,所以大權都掌握在這位太后手裡。而這位太后,早年因為親身經歷了那場五國伐齊,所以導致她本人就是一個堅定的‘綏靖主義者’。

    在這位太后看來,只要其他國家不進攻齊國,齊國能夠安全一些,那就足夠了。至於說後來秦國掃平其他五國,那真不是她能預料得到的。

    所以,這位齊國太后在位期間,田建就算想要參與對外事務,也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因為以這位太后在齊國的權勢,田建根本就反對不了。最關鍵的是,這位齊國太后還很長壽。一直到田建登基十六年之後,才終於去世。

    而且,就算這位太后去世了,她留下的政策卻依然在影響齊國。這位太后去世之後,她的族弟後勝,又當上了齊國的丞相,繼續執行‘不結盟’的策略。

    更可悲的是田建的思想自然也繼承了那位太后的思想,不願意參與外邊的事情。所以,每次在齊國朝堂上,有人提出,秦國繼續擴張,會威脅到齊國的利益,從國君到相國,都對此視而不見。這當然不是他們真的那麼傻,而是因為他們的經歷和立場,讓他們不得不忽視這些。就這樣,等到田建即位四十多年之後,秦國已經把其他五國全都滅了。到了這個時候,就算齊國還想抵抗,也根本擋不住秦國。而且齊國已經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整個國家都已經不太會打仗了,國內也沒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將軍。

    如此一來,面對秦國大軍壓境,齊國除了投降之外,自然也沒有其他更好地選擇了。

    舉報/反饋

    精彩推薦

    正在加載...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