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7995827509677

    悠久。
    秋字在古代出現的時候,是指農曆八月。
    因為那時候正是收獲的季節,因此秋字也是與豐收相聯系的。
    秋字也描繪了一種景象,就是天空萬里無雲,天空湛藍,白雲繚繞。
    這種景象給人以清爽、明朗的感覺,因此秋字在詩歌中也有廣泛的使用。
    秋天還有很多與之相關的文化和奇聞異事。
    比如,中秋節就是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也被稱為“秋節”。
    同時,秋天也是一些水果、蔬菜和動物的豐收期,比如蘋果、柿子、香菇、葡萄,還有鹿等。
    秋天還有很多變化多樣的景色和氣象,如秋高氣爽、秋意漸濃、秋雨連綿等詞句都是生動形象的寫照。

  • 2 # 熱心葉子nV

    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產生時期,最初的形態是象徵秋季收獲的意思,後來發展演變出了多種含義。
    在常用的意思中,秋指的是農曆八月到十月的季節,這個季節有著落葉紅滿天、豐收喜人等富有詩意的形象。
    而秋字的筆畫結構也很有特點,由上面的“禾”和下面的“火”組成,象徵了收獲和火燒秧等相關的含義。
    總之,秋字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還具有多種富有詩意的形象,是我們漢字文化中一個富有魅力的重要符號。

  • 3 # 手機用戶59879405901

    “秋”,初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秋”,字形就像一隻蟋蟀,古人發現蟀一般在秋天鳴叫,所以就藉此表達“秋天”的概念,蛺蟀形的下方有個“火”字,表示秋天收獲穀物之後,用火焚燒秸稈,順便滅除害蟲。

    後來陸續在金文、楚系簡帛、秦系簡牘、說文中發現,“秋”字簡體版的楷書從《說文》演變而來。

  • 4 # 2021CR7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秋的古字形像蟋蟀或蝗蟲,甲骨文中假借為“秋季”。從天文曆法上說,秋是一年四季中夏後冬前的季節。秋天是個谷熟、收成之季,所以“秋”又被引申出收獲、豐收之義。《說文解字》對“秋”解釋:“禾穀熟也”。秋天之後就是萬物肅殺的冬天,所以它也暗含著“蕭瑟”之義,所以“秋”還可表示悲愁

  • 5 # 韋振路

    中國漢字字體演變的順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甲骨文出現在商朝,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因為考古發現那時絕大多數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之為甲骨文。

    金文產生於殷商到秦朝統一之前,主要是澆鑄在青銅器上,因此也稱為鐘鼎文。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文字統一為小篆(因為金文又稱大篆),統一後的小篆更均整美觀,也便於書寫。

    小篆字體很漂亮,但書寫起來較麻煩,于是到漢代,便產生了隸書並不斷髮展成熟,更易於書寫了。

    草書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書是章草,出現於漢末,由隸書演變而來,是隸書的快速書寫方法,後來進一步發展為今草,最後到狂草。

    楷書最接近於今天所用的字體,傳說是三國時期鍾繇整理加工而成,經過兩晉到唐代,楷書發展到頂峰,出現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一批楷書高手。

    行書介於草書與蔣書之間,多數人認為出現在魏晉時期(因為它應在草書和楷書之後),其最繁榮時期是東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東晉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對而言,行書最為實用,書寫比楷書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行書至今仍是普遍受歡迎最常用的字體。

  • 6 # 用戶5402383927277

    甲骨文

    出現時間: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盛行時間:

    1、雄偉期

    自盤庚至武丁,約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響,書法風格宏放雄偉,為甲骨書法之極致,大體而言,起筆多圓,收筆多尖,且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皆極雄勁。

    2、謹飭期

    自祖庚至祖甲,約四十年。兩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賢君,這一時期的書法謹飭,大抵承襲前期之風,恪守成規,新創極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勁豪放之氣。

    3、頹靡期

    自廩辛至康丁,約十四年。此期可說是殷代文風凋敝之秋,雖然還有不少工整的書體,但篇段的錯落參差,已不那麼守規律,而有些幼稚、錯亂,再加上錯字數見不鮮。

    4、勁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約十七年。文武丁銳意復古,力圖恢復武丁時代之雄偉,書法風格轉為勁峭有力,呈現中興之氣象,在較纖細的筆畫中,帶有十分剛勁的風格。

    5、嚴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約八十九年。書法風格趨於嚴謹,與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長,謹嚴過之,無頹廢之病,亦乏雄勁之姿。

    金文

    出現時間:商周青銅器時代。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盛行時間: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 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2420個。

    大篆

    出現時間:大篆出現於六千多年前。三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春秋時代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盛行時間:大篆普遍採用於西周晚期 。

    小篆

    出現時間: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盛行時間:小篆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隸書

    出現時間: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

    盛行時間:從秦到清代。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楷書

    出現時間:中國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

    盛行時間:楷書流行於中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

    草書

    出現時間:草書形成於漢代。草書的起源,無法確指始於何時。

    盛行時間: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

    行書

    出現時間:行書出現的時間大約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後的正書非常接近。

    盛行時間:晉朝王羲之的出現,使之盛行起來。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