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3249764125652200
-
2 # 家家戶戶223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讀法應該是gǔ zhī yù míng míng dé yú tiān xià zhě。
這句話是出自《禮記·大同》中的一段話,指的是古代君王想要在全天下普及並實行道德、法律準則的願望。
這句話中的“明明德”、“於天下”等詞彙的意思是在天下人之中,明明白白地宣揚道德準則,讓人們知道如何做人、做事。
這樣就能在全社會中營造一種文明、有序、和諧、公正的社會風尚。
在中國古代,道德與禮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觀。
因此,《禮記·大同》中的這段話被視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之一,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價值。 -
3 # 用戶1763342462602
是 gǔ zhī yù míng míng dé yú tiān xià。
因為這是一句古文,採用的是古漢語的發音方式,在現代漢語中“之”、“於”、“下”等字的發音也有所不同。
這句話常常用於引證孔子的思想,“明德”是指為人處事的準則和方法,“天下”指的是整個社會大眾。
應該是指出這句話所體現的思想理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現代社會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4 # 弦似華年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而不是古之慾連起來理解,分開“古之”就是“古代的”意思,“欲”就是“想、想要”的意思,第一個明是動詞,昭明的意思,第二個明德就是指光明德行,“於天下”是介賓短語,意思是“向天下的人”,者就是“……的人” 這樣合起來就是:古代想要向天下人昭明自己光明德行的人
致知:達到完善的理解。
讀音:致知[zhì zhī]
出處: 出於《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南宋朱熹注:“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謂“致”即行,以論證其“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古文: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 通過在一定規矩裡學習知識後,達到對事物的完善的理解,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