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頌的是古老黃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是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是偉大的民族精神。)
(朗誦詞)
啊,朋友!(開篇用了呼告的修辭手法。呼告是指寫作時作者對著不在眼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和他說話。一般分為呼人、呼物兩種形式。運用呼告的形式,可以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又堅強!
(這幾句既展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又點出黃河是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這裡,
我們向著黃河,
唱出我們的讚歌。
(以上為朗誦詞部分,從內容看,這段朗誦詞,是全詩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呼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一般朗誦詞是歌曲引子,內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
(詞)
(以下詞部分是全詩的主體,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
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望”比“看”字更確切。)
奔向東南。
驚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萬丈狂瀾,指巨大的洶涌的波浪,一個“掀”字,把人的視角從下向上拉,體現了黃河無堅不摧的氣魄,不可阻擋的氣勢。)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從崑崙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奔”字既彰顯出黃河奔騰洶涌的氣勢,又含有“趨向”的意思,有很強的目的性。)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劈”字比“分”字,更顯得雄健有力,更彰顯出黃河波濤滾滾,橫貫中華的氣勢。)
(以上幾句是詞的第一部分,“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象,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啊!黃河”的讚語,從望黃河轉向頌黃河,道出了無限感慨。)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搖籃”一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搖籃,形象地說明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哺育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子孫。)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邊扮演!
(“扮演”本身是“化妝表演”的意思,在這裡寫出了黃河流域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有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堅強不屈的,有著與敵人血戰到底、奪取最後勝利的英雄氣概。)
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詩人於熱烈的讚頌中,實現了對黃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這裡把黃河比作了一個為我們民族築起屏障的巨人,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你一瀉萬丈,
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這裡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幹,把黃河的無數支流比作萬千條鐵的臂膀,這是無限深情的臂膀,這是無限溫暖的胸懷,與前段“搖籃”的比喻相呼應,母親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強。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
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 結尾部分,詩人的感情在黃河母親形象的激勵下達到頂點,禁不住用呼喊的方式採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出我們要做無愧於黃河的兒女,要像黃河那樣具有偉大堅強的決心,以及要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念。)
(總之,《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頌歌。)
《黃河頌》頌的是古老黃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是中華兒女堅強不屈的英雄氣概,是偉大的民族精神。)
(朗誦詞)
啊,朋友!(開篇用了呼告的修辭手法。呼告是指寫作時作者對著不在眼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喚,並且和他說話。一般分為呼人、呼物兩種形式。運用呼告的形式,可以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又堅強!
(這幾句既展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又點出黃河是偉大堅強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這裡,
我們向著黃河,
唱出我們的讚歌。
(以上為朗誦詞部分,從內容看,這段朗誦詞,是全詩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呼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一般朗誦詞是歌曲引子,內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
(詞)
(以下詞部分是全詩的主體,為了表現頌歌的氣勢,“帶悲壯,在伴奏中可以聽出黃河奔流的力量”。)
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望”比“看”字更確切。)
奔向東南。
驚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萬丈狂瀾,指巨大的洶涌的波浪,一個“掀”字,把人的視角從下向上拉,體現了黃河無堅不摧的氣魄,不可阻擋的氣勢。)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從崑崙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奔”字既彰顯出黃河奔騰洶涌的氣勢,又含有“趨向”的意思,有很強的目的性。)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劈”字比“分”字,更顯得雄健有力,更彰顯出黃河波濤滾滾,橫貫中華的氣勢。)
(以上幾句是詞的第一部分,“望黃河滾滾”的“望”字,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這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象,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
(“啊!黃河”的讚語,從望黃河轉向頌黃河,道出了無限感慨。)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搖籃”一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搖籃,形象地說明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孕育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哺育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子孫。)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邊扮演!
(“扮演”本身是“化妝表演”的意思,在這裡寫出了黃河流域英雄輩出。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有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從來都是堅強不屈的,有著與敵人血戰到底、奪取最後勝利的英雄氣概。)
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詩人於熱烈的讚頌中,實現了對黃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這裡把黃河比作了一個為我們民族築起屏障的巨人,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制勝法寶。)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浩浩蕩蕩,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這裡把黃河比喻為一個巨人,黃河主流是巨人的軀幹,把黃河的無數支流比作萬千條鐵的臂膀,這是無限深情的臂膀,這是無限溫暖的胸懷,與前段“搖籃”的比喻相呼應,母親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強。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正足以激發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
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 結尾部分,詩人的感情在黃河母親形象的激勵下達到頂點,禁不住用呼喊的方式採用反復的修辭手法,表達出我們要做無愧於黃河的兒女,要像黃河那樣具有偉大堅強的決心,以及要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念。)
(總之,《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