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邪白得唄

    比秀才等級還低一級的叫童生。

    古代都是第一個學曆是童生,一般孩子到了七八歲如果有條件的家庭就會開始給孩子安排老師,學生們首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和老師磕頭,行拜師禮。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學先進行啟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三百千”。不要以為你學會了這些你就是童生了,這才剛剛開始。

    啟蒙教材全部掌握,就開始正式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這個時候學生還沒有參加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一般被稱為“文童”“生童”或者“儒童”。四書五經學習的差不多了,再去參加縣試、府試,通過的稱之為“童生”。別以童生都很年輕。五六十歲,頭髮花白的童生,大有人在。所以童生相當於現代的小學到初中的階段,想想沒有學習天賦的人五六十歲還在讀中小學。

  • 2 # 用戶6786111402127

    比秀才低一級是童生:凡是學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還未考取秀才之前統稱為童生(也就是說,要成為秀才首先是成為童生)。

    庠生:指通過院試考的童生,又稱生員,俗稱秀才。包括縣學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學考取的 “郡庠生”。因為學校叫庠,顧叫庠生。注意,“庠”這個字讀“xiang”,音同“祥”,而不讀“癢”;前面看到的把庠生誤做人名的對話同樣誤讀為“癢生”了。

  • 3 # O醉寶_

    是遞進的關系。排名情況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排名規則:

    1、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2、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3、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採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4、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5、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6、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歷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7、秀才:別稱“茂才”。本系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採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

    擴展資料:

    考試流程:

    1、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2、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二至十名稱亞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進行的,時間是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地點在京城禮部官衙,舉人參加,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4、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 4 # 漆園渦盛

    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古代科舉考試的階梯,不一定像現在學段這麼階段分明,但學力和掌握知識的程度,基本差不多。

    童生指已入學但沒參加童子試的學生,只有通過了童子試,才能跨入科舉考試門檻。考中秀才,就取得了國家承認的學籍,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中舉不僅證明學問有成,也取得進入仕途的通行證。

    貢生(士)就等著皇帝親試後,分到哪三甲,是留在京城還是奔赴基層,都將迎來人生輝煌時刻。

  • 5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區別在於考試級別不同:

    古代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第一級是院試未考中後稱“秀才”。

    第二級鄉試,每三年考一次,秀才們去考試,只要及格者的人都叫”舉人”。

    第四級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由此可見,級別最高的是進士。

    擴展資料:

    秀才: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試的一種。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就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到了宋朝時,凡經過各地府試者,無論是否及第,都可以稱為秀才。

    舉人:漢代取士,沒有考試之法,朝廷令各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後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都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

    進士: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 蘿蔔絲粉條餡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