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半晨光北島花開
-
2 # 玉銜聲460
古代中國靴的式樣,主要有中統和高統兩種,其次也有如草靴和快靴。
靴面的材料有皮、有布、有氈、有草,靴底有皮或布。
戰國趙武靈王始服時,“其制短靿黃皮”。
漢代,靴已採用延續至今的反鞝工藝。新疆出土的西漢牛皮靴可為一證。這雙靴幫底分明,採用反鞝工藝,靴口開在一邊,繫帶。靴幫由兩片組成,幫面上用紅色羊毛線挑出花紋。它代表了漢代靴鞋制作的最高水平。
-
3 # 3929984646318
鞋,是履、靴、鞋、屐的統稱,古時稱鞜、靸或履,也有稱為屨、屩、屐、鞮的。
履、屨為同一物,只是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
漢代以前,稱屨,多為由麻、葛等製成的單底鞋。《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
後漢稱履,它是由麻、絲製成的鞋。
屩,系草鞋。東漢劉熙所撰《釋名 釋衣服》:“屩,草履也……出行著之,屩屩輕便,因以為名也。”
屐,也是鞋子的一種,通常指木底,或有齒,或無齒,也有草制或帛制的。《釋名 釋衣服》:“帛屐,以帛作之,如屩之。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踐泥也,屐可以踐泥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滾之,故謂之屐也。”
《宋書.謝靈運傳》:“靈運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
鞮,是指用獸皮做的鞋。
靴,是高到踝骨以上的長筒靴,隨胡服的傳入逐漸普及,在漢代後期大量出現,到唐代普及。
《晉書.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
靴的特點是保溫性強,在泥土、沼澤中行走,便於騎馬等。
鞜,也是指用獸皮做的鞋。《漢書.揚雄傳下》:“躬服節儉,綈衣不敝,革鞜不穿。”
靸,則是指拖鞋。《急就篇》卷二:“靸革是昂角褐襪巾。”顏師古注:“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之。”亦名靸鞋,三代皆以皮為之,始皇二年改用蒲制,從晉到唐多草制,梁武帝時曾用絲制。
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八:“西浙之人,以草為履而無跟,名曰靸鞋。”此時已提出拖鞋也是鞋的一種。
據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華人已開始穿草鞋。
三千年前的《周易》中,已有“履”字的記載,並明確履就是鞋。
南北朝時,傳說有一女子做布鞋,內裡用香墊子,鞋底用麻繩納成蓮花圖案。這種鞋踏在泥土上,會留下美麗的蓮花圖案,時人稱這種鞋為“步步生蓮鞋”。
唐代,有人發明了適宜步行的“遠遊鞋”。據說,大詩人李白很愛穿這種鞋,爾後,許多文人墨客爭相效仿,它的出現要比現在風靡全球的旅遊鞋早一千多年。
在古代的齊魯大地,還流行一種面上用牛皮包的鞋,名日“踢死牛”。
屐,一般採用木製。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流亡國外19年,即君位後封賞隨從。其中有一個名叫介子推的臣子,他不願接受晉文公的封賞,于是隱居深山,敦請不仕。晉文公一怒之下,以焚山相脅,而介子推抱樹焚死。事後,晉文公甚為哀惜,便以此樹製成木屐以作紀念,于是木屐在民間廣為流傳。
東晉時,著名詩人謝靈運發明了“謝公屐”,屐底有齒,上山時用前齒,下山時用後齒,是理想的登山鞋。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的著名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登臨高聳人云的天姥山,盡情享受“神仙世界”綺麗的樂趣。
古人穿木屐,一是為了涼爽,行走硬朗;二是為了防溼,尤其是潮溼陰雨的南方,常把木屐作為雨鞋穿用。
在明末清初,仕女和小孩多穿紅色木屐,而男子則穿黑色木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便鞋。即使是姑娘出嫁,也要漆畫彩屐作為妝奩。
在中國古代,鞋、靴、屐,是分得很清楚的,什麼場合穿靴,什麼場合穿鞋或屐,都有嚴格的規定。
在中國歷史上,有關鞋的傳說很多,如:
“鄭人買履”(《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至其坐,至三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削足適履”(《準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擾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寇準背靴”以及“穿小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典故和傳說。這些富有哲理的典故和傳說給人們帶來許多啟迪和警示。
中國歷代鞋子
在中國,鞋的形象最早見於氏族社會時期的彩陶。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
中國鞋的種類,以材料來分,有草葛、布帛、皮革三種。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鞋成的鞋。
中國現存最早的鞋,是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一雙用皮縫製的鞋。
殷商時期,鞋的式樣、做工和裝飾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圖案也根據服飾制度有了嚴格的制度。
自商周起,鞋的穿著均有制度。
漢代,祭服穿舄,朝服穿靴,燕服穿屨,出門則穿屐。
漢代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
漢代的鞋靴在造型上,已有很多變化,如絲織的靴有色彩和圖案上的變化,造型也很簡練,較符合足部的形狀。鞋靴使用的材料也很廣泛,有牛皮、絲織物、麻編物等。
魏晉時期,鞋的前端一般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
北齊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流行穿屐。屐,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南朝時期,盛行木屐,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人都可穿著。與此同時,草鞋是一般百姓所著之鞋,由南方多產的蒲草類植物編結而成。
南北朝時期,靴在北方廣泛流行,且波及到江南。
靴,原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所穿,又稱"馬靴"和"高筒靴"。
靴的樣式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等。
唐代,官民都可穿靴,只是式樣略異,女子流行軟底透空錦靿靴。
唐代男子的靴,先為六合靴,後改為長靿靴為短靿靴,並加以氈。
唐代婦女鞋子的形狀,前為鳳頭式。其他還有高頭、平頭、翹圓頭等式樣,有的繡出虎頭紋樣或鞋身飾有錦文。
宋元時期,基本沿用唐代的鞋式,但款式品種增多。
宋代在朝會時穿靴,後改成履。用黑革做成靴筒,內襯以氈,各官職穿著不同的顏色依服色而定。
宋代普通人士所穿的鞋,有草鞋、布鞋等,按所用的材料取名。
宋代南方人多著木屐。如宋詩人“山靜聞響屐”,形容著木屐在山中行走的情形。
宋代男性多小頭皮鞋,女鞋常用紅色為鞋面,鞋頭為尖形上翹,有的做成鳳頭,上面刺繡各式花鳥圖紋。勞動婦女亦有穿平頭、圓頭鞋或蒲草編的鞋。宋代開始出現女靴。
明代,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明代官員著靴,或雲頭履(朝鞋),儒生多穿黑色雙梁鞋。庶民則穿布鞋、蒲草鞋或牛皮直縫靴。纏足婦女穿以樟木為高底的弓鞋(木底露在鞋幫外邊的叫“外高底”,木底在鞋幫裡邊的叫“裡高底”)。
明代的服制中,對鞋式的規定很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遵守服制。在何種場合得穿著何種鞋式,如儒士生員等,准許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時,准許穿靴,外出時不許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賈等都不許穿靴。雖朝廷下令禁止庶民百姓穿靴,但仍出現了許多似靴像履的短筒靴。
古代詩詞中的鞋子
赤舄几几
《詩經.狼跋》:“。。。赤舄几几。狼嚏其尾,載跋其胡。。。”這裡的赤舄,是古代一種復底的黃硃色的鞋。
按西周禮制規定,此鞋只准許國王和諸侯在穿冕服時,才能穿。
几几,亦叫“已已”,形容彎曲。鞋頭前端有“絢”,即彎曲的“鼻”,它是舄上最明顯的部分,這裡是形容鞋頭飾物之盛。
赤蒂金舄
《傳經.小雅》:“......之子於苗,選徙囂囂,建蒂設舄,播獸於敖。駕被四牡,牡奕奕。赤蒂金舄,會同有繹。
“赤蒂”,是諸侯穿的朝服前,都有塊紅色熟牛皮製成的蔽膝;
“金舄”,是朱黃色的復底鞋。
糾糾葛屨
《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這裡的葛屨,是指古時用葛麻製成的鞋。
“糾糾”是形容鞋帶糾結纏繞之狀。
葛屨五兩
《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葛屨,是葛麻製成的鞋。
“五兩”,“五”通“伍”,是葛屨相配必兩的意思。
羅襪繡鞋隨步沒
唐白居易《新樂府.紅線毯》:“......披香殿廣十丈餘,紅線織成可殿鋪;採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
此詩寫於唐德宗時。詩人為絲織品被大量浪費而擔憂。
披香殿有十丈多寬,紅線製成的毯子剛剛鋪滿。毛茸茸的五色絲,發散出香氣,毯上的花紋又松又軟。美人踏在毯子上唱歌跳舞,綾羅做的襪子和繡花鞋子,都陷在長長的絨毛裡。
白居易痛恨封建統治者奢侈浪費,不顧人民生活。在詩中最後責問:“地不知寒人要暖,要奪人作地衣!”
叢頭鞋子紅編細
唐和凝《採桑子》:“......叢頭鞋子紅編細,裙窣金絲。無事頻眉,春思翻教阿母疑。”
穿著用錦帛編成花叢的雲頭鞋,行時那用金絲編成的裙子颯颯作響,無事蹙眉只因春情起,那阿母察覺已知兒的心。
與郎作鞋履
唐姚月華《制履贈揚達》:“金刀剪紫絨,與郎作鞋履。願化雙仙鳧,飛來入閨裡。”
用金制的剪刀將紫絨剪開,給情郎做了一雙又輕又軟的鞋履,我願她們化成兩隻仙鳧,相偕你飛到我的閨閣裡相會。雙鳧,典出《後漢書*王喬傳》
竹杖芒鞋輕勝馬
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不要管那滴滴答答的落雨聲,為什麼不吟著詩句緩緩而行,拄著竹杖,穿著一雙芒鞋,比騎馬還要輕鬆。怕啥,披一件蓑衣,我就能在煙雨中自在一生。
先生杖屨無事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
杖屨,出門時用的杖和屨(鞋子)。
這美麗的帶湖我異常喜愛,清澈的湖水象畫中的明鏡剛剛打開。拄著竹杖拖著麻鞋,一日裡我千百次地在湖畔徘徊。
聊復償君草鞋費
宋范成大《催租行》:“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償君草鞋費。”
打破床頭用來儲蓄的撲滿,裡面正有三百文錢。雖然不夠你(指里正)買酒喝,也姑且算是我孝敬你的草鞋錢。
“草鞋錢”,公差敲詐勒索時巧立的一種名目。
應憐屐齒印蒼苔
宋葉紹翁《遊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我想管園的,該同情我常穿木屐來把齒痕印在青苔上。當我輕輕地無數次敲這柴門,仍久久不開。但春色滿園是關不住的,看那一枝鮮紅的杏花早已伸出圍牆來了。
回覆列表
毛線虎頭鞋織法
毛線虎頭鞋(紅線,白線,黃線,黑線,)
1.起8針,一排上一排下打底,(邊緣處加一圈白線)
(底的打法和貝殼鞋的打法一樣)
①起8針
②一排加一針,兩邊加,加到16針
③織40行④兩邊減針,一行減一針,減至8針,收口)
2.兩側挑19針,前後挑8針(8+19+8+19)
3.留前面8針不打,剩餘三側打一排上一排下,打5個一排上一排下,
把兩側的前10針對起來收針
4.剩餘的兩側(9針)和後面(8針)加上前面收的10針側面挑起的針
合起來打筒(9+8+9)(2針上2針下)
5.打老虎頭,把前面留的8針打老虎頭(一排上一排下),
打一個來回後開始兩頭加針,一個來回加2針加到14針,
後一個來回收2針,收到12針時分成兩份,一個來回左右收一針,
最後收完
6.用白線在虎頭處鉤白邊,用深黃線縫豎道,然後再用黑線在上面
縫個“王”
7.用白線縫豎的眼睛底,然後在上面縫豎的黑線做眼珠
8.在眼睛上面用黑線縫眉毛
9.在頭的最下面縫個淺黃色的鬍鬚.10.
鉤個長辮做鞋帶從鞋筒處串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