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張立新291

    測量海底地形。在建造跨海大橋之前,需要對海底地形進行詳細的測量和分析。可以使用潛水員、遙感技術、聲納和激光掃描等工具,來獲取準確的地形數據。

    2

    /6

    確定橋墩的位置和高度。根據海底地形和設計要求,確定橋墩的位置和高度。一般來說,橋墩的位置應該在水深較淺的區域,同時要考慮到航道的安全和通暢。

    3

    /6

    準備建橋材料和設備。建造跨海大橋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和設備,例如鋼筋、混凝土、起重機和施工船等。需要提前準備好這些材料和設備,並按照計劃進行調度和運輸。

    4

    /6

    開始建造橋墩。根據設計圖紙和建造計劃,開始建造橋墩。一般來說,橋墩是由混凝土澆築而成的,需要使用模板和支撐結構來確保混凝土的形狀和質量。橋墩的建造需要分多個階段進行,例如地基處理、澆築橋墩柱身、設置橋墩橫梁等。

    5

    /6

    完成橋墩的施工和驗收。當橋墩的建造完成後,需要進行嚴格的施工和驗收,以確保其質量和安全性。這包括檢查橋墩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等方面。

    6

    /6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步驟,建造跨海大橋的橋墩還需要考慮到許多其他的因素,例如海底環境、水流、氣候等等。建造跨海大橋需要具備高度的技術和管理能力,需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安全標準進行施工。

  • 2 # hc項羽

    一般有三種方法:圍堰法、沉箱法、打樁法。但是在修建跨海大橋建造橋墩時,三種方法並不一定都用得上,因為需要進行地形的勘測,需要了解地下水域的情況,分析水下巖石的分布狀況和海床土質的情況。

  • 3 # 碁小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港珠澳大橋東起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橫跨南海伶仃洋水域接珠海和澳門人工島,止於珠海洪灣立交。

  • 4 # 手機用戶80591631666

    橫跨伶仃洋,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擁有多項創世界紀錄的指標,被國外媒體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創下這樣的世界奇跡,是華人的驕傲,那麼港珠澳大橋是如何建起來的呢?

    港珠澳大橋因為橫跨伶仃洋的眾多航道,以及受香港國際機場空管高度限制等因素的影響,大橋設計方案為橋-島-隧結構。西邊以及靠近香港大嶼山區域為跨海大橋,在伶仃洋航道附近設計為海底隧道,東西兩個人工島將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連接起來。下面我們將分橋、島、隧的修建分別加以說明。

    一、橋的建造

    跨海大橋的修建,實際上和別的跨海大橋所用的技術相差不大,並沒有太多特別的地方。無非就是海底打樁,建橋墩,搭建橋梁等等……要說不同,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港珠澳大橋施工地點是外海,風高浪大,所面臨的施工難度要比內海的跨海大橋要高得多。港珠澳大橋工程最大的難度在於人工島和海底隧道的建設,我們重點說一下這兩個方面。

    二、人工島的建造

    人工島的建造的難點在於時間上的限制,要說在海里造島傳統的土石方填海的方式,或者吹沙填海的方式,當時這兩種方式一是造價高,二是時間週期長。如果時間允許的話用傳統方式慢慢造島也未嘗不可,當時港珠澳大橋是個系統工程,每個子工程都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橋都建好了,島還沒造好,所有的工程人員、工程設備都等著島,對人力、物力、財力是多大的浪費。

    因此,人工島工程必須要有快速成島的方案,也就是後來採用的巨型鋼圓筒快速成島法。兩個人工島外圍用120個巨型的鋼圓筒圍住,然後再往裡面吹沙,這樣不論從穩定性還是效率上都有很大的優勢。

    造島所用的鋼圓筒,直徑22米,高約40.5米~46.5米,有十幾層樓那麼高。每個巨型圓筒的重達500噸左右,相當於一架空客A380的重量。這些大型鋼圓筒的生產車間,是在距離港珠澳大橋施工現場約1600多公里的上海長興島,然後用大型駁船經過幾天幾夜的海上長途跋涉運往施工現場。

    然後就是將這些巨無霸鋼筒按照要求,一個一個地穩穩當當地插入海中泥面以下21米深,這個過程是通過八錘聯動的振沉系統來實現的。外圍的鋼筒放置工作完成以後,就是用吹沙船開始往裡面吹沙了,最後成島。

    說起來好像挺簡單,實際上,每個鋼筒的下沉都是很費功夫的,因為有嚴格的技術參數要求,如兩個鋼筒之間的間距等等。當然,並非放置完鋼圓筒就完事了,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做,如在島隧結合部提前預埋沉管;島內陸基的夯實、整平、以及鋼筋混泥土修建島內內部設施等等。

    在人工島建造的過程中,作為另外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海底隧道的建設也在同步進行。

    三、海底隧道的建造

    (一)隧道基槽的挖掘

    蓋房子要打地基,海底隧道的建設要求更高,因此對海底地基的處理是首先要做的。用挖泥船清淤,整理好基槽,以備後續沉管的沉放安裝。

    基於大橋安全性考慮,海底基槽的施工要求高。海中情況也比較複雜,從上往下分為海水、淤泥、粘土以及粉質粘土、砂。

    第一步:用耙吸船粗挖淤泥。像萬頃沙號、廣州號、赤灣號這樣的耙吸挖泥船,自帶動力可以邊航行邊吸泥,靈活高效。

    第二步:挖土質較密、抗壓性較強的粘土以及粉質粘土層,需要用到像粵航灃038號、華銓號挖泥船這樣的抓鬥式挖泥船進行粗挖。只挖個大概深度就可以了,不要求特別精確。

    第三步:用改裝過的抓鬥式挖泥船進行精挖,如“金雄”號。改裝過的金雄號是具有定深平挖功能的,基槽的深度基本上就在粘土以及粉質粘土層,同時還要完成整平的任務。

    第四步:海水不斷流動會將一些淤泥重新帶入挖好的基槽中。安放沉管前,還要對這些回淤再進行處理,這個任務就由清淤效率很高的絞吸式挖泥船(如改裝後的捷龍號)來完成。絞吸式挖泥船,通過吸泥管借助泵力來完成吸泥、運泥、卸泥整個過程,連續高效。

    (二)沉管制造

    在海底基槽施工的同時,沉管的製造也是同步進行的。沉管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大,每節長沉管長180 米、寬38米、高11.5米,重達8萬噸,堪比航母,不論是生產、運輸還是安裝都將是耗時耗力非常困難的。

    因此,沉管的預製工廠不能離施工現場太遠,最終沉管工廠廠址選在施工現場以南約13公里的桂山島上,東邊就是大嶼海峽的深水航道,便於沉管的運輸。工廠分辦公區、生活區、碼頭、預製區、混凝土生產區、淺塢區、深塢區。每個月能生產一節沉管。

    沉管的生產,最先做的就是在工廠車間對沉管的底部、側板和中隔結構以及頂部進行鋼筋綑紮,搭建沉管的框架結構。然後進行模板的安裝和混凝土的澆築。這些工作完成之後,沉管預製基本成形,然後將沉管從車間用特制的千斤頂推到外面的淺塢區,工人進行封門、止水帶等部件的安裝,防水、防腐等後續處理。沉管基本上建造完畢,就等著運往施工現場。

    (三)沉管運輸和安裝

    巨型沉管是如何運到前方施工現場的呢?在淺塢區對沉管的作業完成以後,會封閉兩個塢門,然後對塢區進行灌水。因為沉管內部是空的,兩端有封門封閉,在水的浮力作用之下,會浮在水中,然後用設備將其橫移到深塢區進行舾裝,相關設備和裝置會被裝至沉管,等待出塢。

    打開塢門,在水的浮力和拖船牽引下,沉管浮出深塢區,進入大海,然後在8艘大馬力拖船的拖拽下,駛向海底隧道施工現場。

    達到施工現場以後,沉管下沉至準備好的海底基槽中,按相關參數要求進行定位,然後和前面已經安放好的管節進行對接。對接完畢後,在管節接頭部位排水並澆築混泥土,最後就是在沉管兩側和頂部進行砂石方回填和防護。

    最難的主體工程到此基本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隧道內部以及人工島內部的配套工程,相對來說難度沒有那麼大了,就是細節部分比較花時間精雕細琢了。

    港珠澳大橋工程歷時8年多,凝聚了無數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心血和汗水,充分體現了祖國的強盛,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