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0
回覆列表
  • 1 # 用戶98972763739

    遠古時代的人們,知道太陽出來了,就是白天,太陽下山了就是黑夜;白天與黑夜,循環不已,因此產生了“日”的觀念。人們“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後來覺得日這個時間長度還太長,就將一日分為12個時辰,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12個字來表示。規定半夜時為子時(子時也是日的開始),太陽最高時為正午。這種方法起源於西漢中期,唐代以後又將每個時辰劃分為初、正兩部分,實際上已與現代的24小時相似了。這些時間的計量單位,現在有時還在應用。

    但是,現在全世界用的計量單位是一天24小時,這種劃分法是從古代埃及開始的。古埃及人將日出到日沒的白天定為10個小時,晚上定為12個小時,還有“微明時”,包括1小時黎明,1小時黃昏,這樣,一天共有24個小時。但是每小時的長度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而且冬天晨昏時間比較短,夏天晨昏時間比較長,因此這種劃分法在使用上是很不方便的。後來埃及人就去掉“微明時”,將1天均勻劃分為24個小時,每小時又分為60分,每分又分為60秒,成了特殊的60進位制,而秒後小數是10進制。這時、分、秒就是人們計量時間的基本單位。

  • 2 # 鷙燾故事會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

    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打更”、“更夫”、“更樓”各詞全由“更”字而來。我以前談過,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亦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之類東西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于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古人規定,逢戌時(約合現在晚上七點至九點鐘)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即合現在夜晚九點至十一點鐘;三更是子時,即夜間十一點至凌晨一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鐘了。

  • 3 # 朴實藝術家H6

    古代是用漏壺計量放間時辰的。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分,播水壺有小孔,可滴水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有刻度,分為100刻。箭隨蓄水逐步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一晝夜24小時分成100刻,每刻14.4分鐘。如午時三刻,就是中午11點45分12秒。漏壺計時,避免了晝夜變化及陰晴天氣的影響,使用最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