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4951834694584

    被譽為“曲狀元”的馬致遠早年在霸州生活了近20年,他曾在江蘇揚州擔任管理稅務的省務官,可惜因為是漢人,所以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幹,在50歲的時候,馬致遠決定離開官府,退隱鄉間。

    馬致遠一生共寫了120多首散曲,都收在《東籬樂府》一書中,他的散曲的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嘆事,二是詠景,三是戀情。

    馬致遠還是享有盛名的戲曲家,一生共寫了15部雜劇,保留下來的主要有《西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江州司馬青衫淚》《西華山陳摶高臥》《馬 丹陽三度任風子》及《半夜雷轟薦福碑》另一部《邯鄲到省悟黃粱夢》他只了寫了其中的第一則,據說他還寫過一部南戲《蘇武持節北海牧羊記》。

    他寫的雜劇貫穿著對現實的批判精神,表現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巨作的文詞豪放有力,聲調和諧優美。

    《漢宮秋》是馬致遠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寫的是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

  • 2 # 素箋言心3

    元散曲作家,據統計約有200餘人,存世作品:小令3800餘,散套470餘套。大約以延佑年間為界,分成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創作中心在大都一帶,後期移到杭州為中心的一帶,與雜劇情形類似。

    前期散曲創作前期散曲以豪曠、潑辣為主調,屬於散曲的本色期。作家有三類

    書會才人作家,以關漢卿、王和卿為代表。他們混跡勾欄,但精神沒有沉淪,卻在與底層市民的親近中,養就了大膽的叛逆精神、追求自由的強烈意識。他們是最能代表元代文人的一群。

    貧民胥吏作家,以白樸、馬致遠為代表(其中,馬致遠有“曲狀元”之譽)。他們仕途潦倒,處境與書會才人沒有本質區別,但思想感情不一樣了。他們有過理想和向往,他們不甘沉淪,但最終還是不免幻滅,于是嘆世和隱逸就成為這批作家的主調。

    達官顯宦作家,以盧摯、姚燧為代表。他們偏於典雅,俚俗的成分較少。

    後期散曲創作成就最高的公認為:張可久、喬吉。此外,還有張養浩、睢景臣、劉時中,和合稱為酸甜齋的貫雲石(維吾爾族,號酸齋)、徐再思(號甜齋),以及有“曲中元白”之稱的劉庭信、蘭楚芳。隨著創作中心的南移,此期創作逐漸向藝術表現方面發展,出現向詩詞回歸的趨向,被人視為散曲的清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