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丿五花肉丶

    惟官有書,而民無書!這句話體現了西周時期怎樣的情況?說明西周時期生產能力水平有限,並且表示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全盛時期。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惟官有書,而民無書;惟官有器,而民無器;惟官有學,而民無學。從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出西周時期面臨的情況,一、說明西周當時生產能力水平有限。書寫的材料拙陋,工具也是粗笨的材料,而且書籍十分笨重,也十分昂貴,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書冊的財力以及人力,而且通常西周時期的書籍都是孤本,所以在民間的百姓也只能知道部分書籍的名字,而沒有機會去讀到書本。民間的百姓想要讀書,只能去求官府裡主管書冊的官司才能讀到,這就是‘惟官有書,而民無書。’

    在‘學在官府’裡也可以看出西周時期的面臨的情況:二、西周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對於貴族也有著階級制度,在當時他們的眼裡,百姓代表著極其渺小的存在,不然也不會存在所謂學在官府,在他們的眼裡,百姓是沒有資格學習的,可以有閱讀書籍的只有貴族,並且在那個時候民間的百姓也是不配擁有上學堂的資格,所以那個時候只有貴族才有好的待遇,在西周時期,平民百姓想要靠著學習改變命運是不可能存在的,他們已經把貴族形成一個群體,所以說奴隸制是真的不公平。

    學在官府是西周、夏、商朝統一的教育特點,就是在他們的教育理念裡,只有貴族才可以學習,只有貴族才可以閱讀珍貴的書籍。所以啊能生在這個時代是十分寶貴的,人人都有書讀,人人都可以有好的待遇,很幸運生在這個時代!

  • 2 # 李56435403

    以民為本意思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

    “以民為本”的思想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與“君”相對。“以民為本”,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為重,君為輕”。 擴展資料

      在唐朝以前,只有“以民為本”,沒有“以人為本”。

      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為避皇帝的諱,“世”改稱“代”,“民”改稱“人”。于是,“以民為本”就成了“以人為本”。但在唐朝,意思並沒有變。,“以民為本”針對的是君主,“以人為本”比較的是人和物。

      “以民為本”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早已有之,也是歷史上出現過的一些所謂賢君良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好皇帝”和“好官”所主張過的統治理念,人們經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書·五子之歌》)就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典型的“民本思想”。

      封建統治者中的開明派的“民本思想”是其統治經驗較為清醒的總結,對於後來的人們,自然有其啟迪、借鑑意義和警示作用。但是,這畢竟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的一種經驗談。

      因為在封建時代“民”是與“君”、與“官”相對應的稱謂,在封建統治者的心目中,“民”在根本上是歸屬於被統馭者、被奴役者,屬於“臣民”、“小民”、“賤民”,並不是擁有平等權利的主人。

      這種“以民為本”的思想,同我們今天所講的馬克思主義的“以人為本”的治國理政的根本理念,是有天壤之別的,是不能混淆使用的。

  • 3 # 張慧敏Ms

    以民為本是治理國家之德。道,客觀的自然規律。德,世界萬物遵守道的屬性。

    國家之德,以民為本

    一:道生一,可以理解為遵守道而存在的大到宇宙、小到微塵的一個具體事物或概念。得一:萬物遵守客觀規律,得以存在和發展,成為具有特定功能的一個具體事物。

    天地萬物尊道守德,就具備特定的功能:天德為清,地德為寧,神德為靈,谷德為盈,萬物之德為生,侯王之德為正。如果萬物沒有德,就沒有了功能,就失去了存在價值。

    國家治理也要遵循客觀規律,具備應該有的基本功能,國家治理的德是:以民為本(貴以賤為本)。

    國家由人民組成,是管理者和人民的辨證統一體,以民為本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治理之德。如果治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就是無德,國家就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