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
回覆列表
  • 1 # 慈恩寺

    (1)資本是能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貨幣不是生來就是資本的,只有當它能帶來剩餘價值時才成為資本。

    (2)流通中的等價交換和不等價交換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

    (3)剩餘價值之所以能產生,是因為資本家在流通中買到了一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不僅能創造自身價值,而且能夠創造超過自身價值以上的一部分價值。

    (4)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資料的價值:

    ①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

    ②勞動力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③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

    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它不僅能創造出自身價值,而且還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剩餘價值。

    資本家的貨幣只要和勞動力進行交換,就能夠使其帶來剩餘價值。

    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 2 # 風雪夜歸人2060

    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商品、貨幣、生產資料,原本並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它才能為了資本。馬克思通過對“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兩種形式和內容的比較,揭示了從貨幣發展為資本的這個過程,以及資本主義的基本生產方式。

    商品流通,是商品→貨幣→商品(W-G-W)的流通形式。資本流通是貨幣→商品→貨幣(G-W-G)的流通形式。這兩種流通在形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首先是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其次是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最後是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經濟內容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1、經濟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在於滿足生產者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取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資本流通的目的在於滿足資本增值的需求,取的是商品的“價值”,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貨幣。

    2、實際內容不同。商品流通,交換的是雙方價值量相當,而使用價值不同的兩種商品。資本流通,並不在意具體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什麼,而是在於何種商品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實現貨幣的增值。資本流通中,交換雙方在“質”的內容上是相同的,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滿足需求,是商品流通的實際內容。實現增值,是資本流通的實際內容。

    3、流通限度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的,這是由流通目的決定的,商品流通在於獲取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來滿足個人的生存生活所需。生產者一旦達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會退出流通領域。資本流通的目的在於獲取資本的增值,貨幣只有在不斷的運作中,才能實現增值。因此相比較滿足個人生產生活所需,資本追求利益是沒有上限的。貨幣一旦停止運作,它就失去了繼續增值的能力。

    從商品到貨幣,經歷了四個階段,這是商品經濟發展規律以及商品自身的二重性所決定的。那麼,從貨幣到資本,有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在資本流通中,馬克思把這個“增值額”叫做“剩餘價值”。即從貨幣G→商品W→貨幣G',雖說最終又換成了貨幣,但是前後是有價值量的差別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的貨幣增值呢?

    馬克思指出,貨幣和商品的來回轉換是無法增值的,唯一在這中間起到作用的,在於一種特殊商品的加入,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指的是一個人從事某種生產活動時候的體力和智力總和。資本家購買來的棉花,不會天然地變成棉布,只有經過勞動者的加工,才能實現資本升值的目的。這就需要資本家進一步購買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勞動力的價值,同樣是由產生勞動力商品的必要時間決定的。勞動者,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來維持生存,還需學習相應的技能來滿足不同勞動對技術的要求,還需要養育子女來保障勞動力商品得以延續。這些都是決定勞動力價值的基本要素。

    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於它可以把棉花加工成布匹,可以把布匹加工成衣服,每一次的生產加工,都必然帶動資本投資的增值。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而價值和剩餘價值都是來源於勞動者對生產對象的加工。因此,貨幣能否轉變為資本,關鍵在於看它是否購買了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