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焦紅偉101488311

    區別一、含義不同

    一世:1.一代。2.短時間內。3.舉世。4.一生。

    公爵:一指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位在侯爵之上;二指英國貴族等級最高的爵位。

    區別二、引證解釋不同

    一世:《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夫 匈奴 難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盜侵驅,所以為業也。”

    公爵:《花月痕》第五十回:“此時 明相 晉了公爵, 荷生 封侯, 稷如 、 鶴仙 封伯, 卓然 等俱得爵有差。”

  • 2 # 一滴想改變江湖的水

    一世是西方國家對相同名字的家族成員中第一位成員的稱號。公爵則是一種高等爵位,是公國的君主稱號。

    西方人的家族成員往往喜歡以祖上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孩子,所以,同一個家族可能會存在多個相同名字的祖先,為了區分,就按照時間的先後在這些同名的成員名字後面加上“X世”字樣以示區別,例如:“彼得一世”就是家族中第一位以“彼得”作為名字的人,“亨利十一世”就是家族中第十一位以“亨利”為名的人。

    而公爵,則是一種高級貴族的爵位,通常是國王把一塊領地封給自己的親生孩子時賜予的爵位。這塊領地就被稱為公爵領地,繼承這塊領地的人就會被稱為“XX公爵”。在封建時代,公爵就是公爵領地的君主。

    所以,“一世”是一種區分名字命名的系統。而“公爵”是一種貴族爵位名稱。兩者不是同一樣東西,不具有可比性。

  • 3 # 柏拉圖和食鐵獸

    我們在看歐洲歷史時,經常會看到某某一世、某某二世,比如前不久去世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最新登基的英王查爾斯三世。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很多國王都使用同一個名字,一世和二世之間又是什麼關系呢?

    稱號並不是姓氏

    按照我們華人的習慣,稱呼一個人老張、小王,都是指姓,就以為幾世幾世也指國王的姓氏,這是不對的。比如伊麗莎白一世,她的名字是伊麗莎白.都鐸,她是都鐸家族的人,所以都鐸才是她的姓氏,伊麗莎白只是她的名字。再比如伊麗莎白二世,她的名字是伊麗莎白.溫莎(簡化),她是溫莎王朝的國王,溫莎才是她的姓,伊麗莎白也只是她的名字。

    現任英王查爾斯三世

    一世和二世未必是上下代人

    按照中國論資排輩的習慣,相鄰兩世之間必然是上下代的關系,二世肯定是一世的兒子,三世的父親,其實不然!幾世幾世其實只是叫這個名字的國王在該國(領地)出現的順序。比如英國國王威廉一世,在諾曼征服之前沒有叫威廉的國王,所以他叫威廉一世,威廉二世是第二個叫威廉的國王,而他恰好是威廉一世的兒子,但威廉三世要和威廉二世差了600年。

    不同國家也有重名現象

    在同一個國家出現重名,一般就用幾世區別開來,但是重名現象不僅限於本國,多個國家君主都叫一個名字的現象也很普遍。

    比如英國有個國王亨利二世,法國也有個國王叫亨利二世,德意志王國同樣也有叫亨利二世的國王。

    德意志、英格蘭、蘇格蘭、西西里、尼德蘭和荷蘭的執政官都有叫威廉一世的。所以某某幾世,並不是某個國家國王的專稱,歐洲很多國家都會使用。

    英王威廉一世

    不止國王才叫幾世

    我們上面舉得很多例子,像威廉一世、亨利二世等等,都是英國或法國的國王,那是不是某某幾世只有國王才會使用?並不是這樣。在古代歐洲由於可使用的名字就那些,所以像公爵、伯爵等各級領主也會叫幾世幾世,比如神聖羅馬帝國布拉班特公爵也叫亨利一世,法國第三代吉斯公爵同樣也叫亨利一世。

    一個國王並不是只有一個稱號

    歐洲王國由於各種混亂的聯姻,導致一個人可能身兼數國的君主,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他同時又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同時又是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

    所以歐洲君主的幾世幾世之間並不是我們想得那麼簡單,由於歐洲各國錯綜複雜的聯姻和大小林立的王國公國,導致古代歐洲的君主命名高度重複且混亂,以我們華人的思維很容易記混。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首先是文化差異的原因

    華人取名字一般都會避諱父輩名字,比如父輩中有“洪”字,那麼後代取名字時一般都會避開這個字。而在古代對君王的名諱更為看重,普通百姓不但名字不能有和皇帝相同的字,就連很多日常稱呼都要避諱。比如我們常說的“龍泉劍”一開始叫“龍淵劍”,避諱的就是唐高祖李淵的名字。而為了避諱李世民的“世”,觀世音都改成了觀音。

    歐洲不存在這種情況,反而和中國相反,人們在給自己的子女取名時往往會選擇自己崇拜祖先的名字。比如英國的亨利三世非常崇拜歷史上的懺悔者愛德華,所以也給他的兒子取名愛德華。因此,歐洲歷史上出現重名的現象就很平常了,比如英國光叫亨利的國王就有八個,叫愛德華的也有八個;拜占庭帝國叫君士坦丁的有十一個。

    其次就是翻譯的問題

    中國廣泛接觸英語是在晚清時期,當時對於英語文化還不是很了解,所以中國學者就會按照中國文化對歐洲君主名號進行直譯,所以導致對幾世幾世出現了誤解。

    實際西方歷史劃分中,正確的稱呼是某某I、某某II,比如伊麗莎白一世就是“Elizabeth I”,伊麗莎白二世就是“Elizabeth II”,所以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翻譯應該就是“伊麗莎白一號”和“伊麗莎白二號”或“第一伊麗莎白”和“第二伊麗莎白”,分別代表了第一個叫伊麗莎白和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國王。這樣我們就不會將他們誤解為具有直接血緣關係的上下兩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