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用戶劉葉生

    1927—1928年,茅盾創作了《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

    《蝕三部曲》以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為題材。《幻滅》寫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動搖》寫大革命時期武漢附近一個小縣城的故事。《追求》意圖在於“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識分子的病態和迷惘”。

    大革命失敗後,確實有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在動搖、矛盾、迷惘中徘徊,甚致有的投到反革命懷抱中,但茅盾卻走出了迷惘,毅然參加革命,成為了堅定的革命家。

  • 2 # 風哥166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省桐鄉縣烏鎮人,出生於一個世代書香門第。茅盾從一開始就主張文學要“表現人生指導人生”,文學應該反映時代和社會,必須從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中解脫出來。在理論的不斷深化完善中,他最終得出了文學應反映民眾的痛苦和期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被損害與被侮辱者”(即“第四階級”)的結論。

    1927年秋到1928年春,茅盾很快地用近距離的素材完成了連續性的三部曲《蝕》。它是一部反映動蕩年代裡革命知識分子真實心態的深刻之作,其中對革命知識分子心靈世界的描寫是當時許多作品所不能企及的。它標誌著作者在這一時期是在內在精神的衝突下試圖冷靜地來回顧“五四”以後所走過的道路。小訓真實地描寫了在嚴酷現實鬥爭壓抑下小資產階級的靈魂矛盾與悲劇,帶有悲觀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