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4
回覆列表
  • 1 # 用戶931483374693

    柳如是,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她是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改名為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

  • 2 # 用戶7423796591687

    起源於商周,成型於兩漢

    按照古代人對髮型的要求,小孩子從出生一直到束髮之前,不同年齡段的髮型有很大變化。而這種變化往往都具有一定標誌性,可以說這種標誌性是古代社會中的共識。當成年人看到一個小孩的時候,通過髮型,就可以大約了解他的年齡。

    由於古人的年齡一般都不用數字表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用年齡稱謂,來代指一個人的具體年齡。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文雅,畢竟在古代社會直接說出別人的名字,其實是一件既不雅觀又不禮貌的做法,這一點其實與現代社會比較類似。

    年齡稱謂一般都與髮式息息相關,這種以稱謂稱呼年齡的做法,其實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

    漢朝時期的《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說的是男孩十五歲時束髮進入太學,就可以像大人一樣學藝,同時也可以履行成年人才有的大節。

    關於古代小孩的髮式和年齡,在《禮記·玉藻》中,就有比較詳實的記載:“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並紐,錦束髮。”,借用孔穎達疏的說法,指的是身穿漢服的束髮男子,這其實也是“束扎髮髻”的重要記載。

    其實,關於古代男孩束髮起源,除了有商周說之外,其實還有一種論調認為,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用來束髮的骨器、類似於玉簪的玉器,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有束髮的習俗了,雖然這種說法的考古證據並不充足,但大家也不能否認真實性的存在。

  • 3 # 用戶7222581167631

    古代(清朝)以前的中國男人不剃髮的習俗真正起源於西周,即西周的“周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