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8
回覆列表
  • 1 # 用戶9970621059127

    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鬥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發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繫,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舍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明清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 2 # jiuhouxiaodaojun

    秦漢時期,人們的墓葬多采用覆鬥式。這種形式的模樣看起來像是為眾人所知的金字塔,呈現一個倒扣的形狀;

    唐代,因為強大的國家實力,提供了強大了經濟實力支撐,墓葬的建設不管是面積還是工藝都與以前相較有了更加複雜的體現。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人們喜歡更加恢弘的墓葬形式,將山中直接挖空,作為墓葬,將墓葬和自然完全的融為一體,是當時深受歡迎的形式。

    明清時期的墓葬,就更加側重在地面的裝飾上。他們將死者的墓穴都仿造其生前的模樣進行修建,因此大多十分輝煌、堅固。幾乎不可能被當代的普通盜墓賊所挖掘。

  • 3 # 餘悸zzzZzzzz

    一、天下第一宮阿房宮

    阿房宮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阿房村,遺址管理面積約12.5平方千米,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後因秦朝滅亡,阿房宮並未完全建成。

    阿房宮遺址是秦始皇至秦二世時期擬在原戰國、秦上林苑中營造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包括前殿基址以及周邊分布的上林苑一至六號、好漢廟等夯土建築基址。

    二、中國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修建的重要軍事防禦工事,它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修築長城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彼此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建造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為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長城目前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河北省境內2000多千米,陝西省境內1838千米。根據有關調查結果,秦漢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現存長城文物本體包括長城牆體、壕塹/界壕、單體建築、關堡、相關設施等各類遺存,總計4.3萬餘處。

    三、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

    秦直道,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是一條秦代修築的交通幹道。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13年,秦直道起點遺址、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則分別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阻止和防範北邊匈奴的侵擾,修建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一條最近的軍事通道。路線大體南北相直,故後世稱直道。由於地形複雜,道路險峻,工程進展緩慢。公元前210年,直至蒙恬被賜死時,秦直道尚未完全修通。

    內蒙古境內秦直道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村東,穿過鄂爾多斯高原,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崗圖四隊,直線全長100千米。

    甘肅境內秦直道總長290千米,全部位於慶陽市境內。沿途在調令關、高莊、艾蒿店、午亭子等地發現大量建築遺址,以及17個烽燧遺跡。

    陝西境內秦直道約300公里,寬度10-60米。秦直道起點段位於淳化縣境內,自漢甘泉宮遺址宮牆北門起向北,進入旬邑縣境內。旬邑縣境內的秦直道平均寬20至30米,由於有植被覆蓋,保存較為完好。先後途經黃陵縣、富縣、甘泉縣、志丹縣,最後進入安塞縣。

    其中在石門關段殘留有三處秦漢建築遺址,此外沿途還有兩座烽燧遺址。老蘆堡、艾蒿店一帶還保存有多處高達6米的烽火臺遺跡。直道遺跡兩側還保存有6處埡口,3處兵站和1處驛站遺址。

    四、世界奇跡之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前後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位於驪山北麓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南面背山,東西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秦始皇陵選在驪山取決於當時的禮制,及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影響。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陵園葬在臨潼縣以西的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的驪山之阿是當時的禮制所決定的,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的尊卑、上下排列。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一般以朝南的位置為尊,歷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卻採取了坐西向東的格局,且秦朝歷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採取了坐西向東的葬式。

    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外城廓有高約10米的城牆,今尚殘留遺址。內城呈矩形,周長3840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內城即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長6210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墓葬區在南,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形。經過兩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很多,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宮,地宮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築都是以地宮為中心。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

    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圍存在著一圈很厚的細夯土牆,即所謂的宮牆。經驗證,宮牆東西長約168米,南北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宮牆都是用多層細土夯實而成,每層大約有5—6厘米厚,相當精緻和堅固。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秦始皇陵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特殊。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築密集,規模宏闊,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築即陵寢建築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