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7916870335069
-
2 # 0醉夢鄉野
1、植林種草,綠化大地,改善局部氣候植林種草,擴大植被覆蓋率,發展生態經濟,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氣候,減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徑流。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黃河流域應重視對人口增長的有效控制,同時促使公民自覺地保護環境與水資源,合理用水,節約用水。
3、統一規劃、協調開發黃河水資源統一管理、統籌編制黃河水資源利用與調度方案,兼顧各地情況,充分發揮大型水利工程樞紐作用,攔蓄洪水調節徑流。
-
3 # 用戶646124865847943
根治黃河的主要方法: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
2.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上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級政區(青、隴、川、寧、內蒙、陝、晉、豫、魯),注入渤海,長度與流域面積均居中國第二,但水量很小。
內蒙古河口鎮以上為上游,黃河上游青海省境內,流經青藏高原,水量不大,水流平緩,河水清澈;自青海龍羊峽、經甘肅劉家峽至寧夏青銅峽的峽谷段,水能資源豐富;在寧夏,內蒙古境內,黃河流經平緩的地形區,水流平緩,氣候乾旱,加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大量引水灌溉,水量有所減少;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為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接納了汾河,渭河等支流,水量增加,特別是河水含沙量大增(90%黃河泥沙來於此);孟津以下為下游,流經華北平原,由於長期人工築堤束水,黃河下游河床高於兩岸地面數米,形成“地上河”,所以黃河下游沿途水量漸少,支流很少,且易發洪澇災害。
而由於中上游地區用於生產、生活的引水量過大,造成下游河段在春末夏初季節幾乎每年發生斷流現象。
黃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無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涇河、洛河)等。
近年來,黃河斷流問題正日益引起中國政策的高度重視。今後,我們一方面要加強水庫建設與管理,調峰濟枯;另一面要加強全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調配與管理,增強節水,護水意識;同時要加快黃河上游“引長濟黃”工程的論證。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遊。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汎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回覆列表
首先,要提高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紐帶系統自然災害抵禦能力。增加對該系統應對自然災害的科研投入,全面剖析黃河流域地區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孕災環境和承災功能。針對該流域水旱災害頻發問題,盡可能利用黃河干支流水利樞紐功能,實現黃河流域水沙平衡,加快引水補水工程建設,提高水沙調控效率。加快黃河流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面向主要產業鏈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建設,做好沿黃城市的“東數西算”數字樞紐建設。
其次,要增強黃河流域“水-能源-糧食”紐帶系統生態承載能力。通過提高國土綠化程度、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增加森林覆蓋率;積極探索該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舉措,增強環境自愈能力,提昇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