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用戶31115767806

    女性行“福禮”,即是右手放在左手上兩手握拳,位於腹部正中央。右腳向後撤一小步,兩膝微曲,頷首低眉,微微伏身,而起。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門與落座時,賓主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二為時揖,三為天揖。行禮的動作在《【漢服禮儀】這些重要的漢服禮節你知道多少?》一文中有詳解。作揖之禮為日常生活常見的禮儀,在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託人辦事時常行作揖之禮。

    社會對至尊者還有跪拜禮,家庭對長者也有跪拜禮。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以平等互助、相敬如賓、尊老愛幼為一般原則。其餘大多時候,則使用了西方傳入的”握手禮“。

    在漢服復興時,漢服與禮儀更是互為表裡,”著漢家衣裳“不忘傳統”漢服禮儀“。

  • 2 # 用戶153548175449804

    萬福不是清朝的,唐宋時婦女與人減免行禮之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向長輩請安時口稱請XX安即可

  • 3 # 花開半夏75琉璃殤

    出征大軍得勝班師,則要行凱旋之禮。軍樂隊一路吹打,高奏凱樂,眾將士齊聲高唱凱旋之歌。來到國都近郊,若是天子親征之師,眾大臣都要出城迎接;若是命將出徵之師,天子要親自郊迎,或派使者出城迎接,以示慰勞。

    軍隊奏凱歸來,先要到太廟、太社,向天地祖先等告奠,并行獻捷獻俘之禮。獻捷,即向天地祖先報告勝利的消息,感謝他們的庇佑。獻俘,即獻上各種戰利品,包括俘虜,以聽候處理。

    獻捷之禮,周代有“獻馘於王”的做法。馘,是割下的所殺死敵軍的左耳,以此來計算戰士殺死敵軍的數量,周王據此論功行賞。為了讓天下臣民都知道軍隊奏捷的消息,北魏時又在獻捷之禮中增加了“宣露布”制度。露布,本來是不加緘封的官文書,北魏時將之用來發布戰爭獲勝的消息,這樣就出現了“宣露布”的做法,即每當前線告捷,便把勝利的消息寫在縑帛之上,然後立一漆竿,將其繫於竿端,以之廣告遠近。此後,這一做法逐步流行起來,露布也就成了“佈於四海,露於耳目”的獻捷之書。隋文帝時為此還特地製定了宣露布之儀:捷報由兵部露布,文武百官及四方客使全部集中到廣陽門外,由宰相當場宣讀露布。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禮畢,再把露布繫於竿上,告知天下。

    另外,獻捷之禮還有其他幾種情況。在戰事尚未全部結束之前,軍隊獲得了某一場戰鬥的勝利,率軍將領也要遣人回京,向朝廷報告勝利,此也稱為獻捷。使者帶來的捷報在早朝時當廷宣讀,稱作“宣捷”。倘若不是一般性的捷報,而是重要戰役的大捷,還要遣官告祭天地宗廟。國家實行分封制時,各地的諸侯打了勝仗,向天子告捷,也稱為獻捷。天下分崩之時,小國打了勝仗,向大國告捷,也屬於獻捷的一種。

    獻俘之禮,歷代大體相同,細節上略有差異。以宋代為例,先將俘虜以白練捆綁,押往太廟、太社,獻俘於祖宗神靈,然後押往宣德門,舉行獻俘之禮。皇帝在門樓正中設座,上樹帳幄,文武百官按其品階高低序立於樓下,獻俘將校也於兩旁肅立。皇帝就座,三呼萬歲後,獻俘開始。先將俘虜押解就位,再由侍臣高聲宣讀露布,然後刑部尚書出班奏報,請求將俘虜交由法司處置。皇帝若下令處決,就由大理卿將俘虜押往法場;若皇帝下令開釋,就由侍臣傳旨釋縛,被俘者上前三呼萬歲,跪拜不殺之恩。隨後,文武百官也三呼萬歲,舞蹈拜謝。(www.guayunfan.com)

    若戰爭以敵方投降告終,則有受降之儀。宋代的受降儀式也在宣德門舉行,其排場、程序等與獻俘儀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衣冠的改易。降王及其降眾先是穿著本國衣冠,至宣德門前俯伏而拜,口呼萬歲,皇帝下旨赦其罪,並賜予冠服袍帶,降王等拜而受之,穿上中華衣冠後再拜呼萬歲。服飾的改易,意味著他們從此接受中華帝國的統治,甘願為中國的藩屬。

    若戰爭進行過程中敵方投降,則由前方主將代表皇帝受降,並將此消息報告朝廷批准,再露布天下周知。軍中受降之儀,先於營外築受降臺,臺旁建“奉詔納降”大旗。在受降之日,投降者先立於旗下。鼓吹鳴炮之後,主將登臺就座。降者膝行至台下,俯伏乞命,請求允其降順。主將乃宣皇帝旨意,同意受降,並赦免降者,給予一定的賞賜。降者叩頭謝恩,儀式就告結束。

    戰爭勝利結束後,天子要論功行賞,古代稱此為“飲至”。顧名思義,慶功是要設宴飲酒的,可見“慶功酒”的說法由來已久。宴享之後,再對立功將士論功行賞,有的升官授爵,有的賜予財物,等等。最初的“飲至”之禮,大多是在宗廟舉行,後代多改在皇宮正殿或宮苑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