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意思是:人誰願意讓自己的潔白,去接觸汙濁的外物。
出自《楚辭》中的《漁父》,《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1、出處解釋: 《漁父》屈原;
2、翻譯: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譯文:一個人,誰又能用清淨潔白的身體,去受髒物的汙染呢?
“人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意思是:人誰願意讓自己的潔白,去接觸汙濁的外物。
出自《楚辭》中的《漁父》,《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
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