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兒圓yuan
-
2 # 谷雙娣
開始於漢朝,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而在這一天打燈籠的習俗開始於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就下令在這一天夜晚的時候,皇宮和寺廟裡都必須要點燈來表示對佛的尊敬,同時也下令士族庶民都要在這一天掛燈,所以掛燈籠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風俗。
而到了唐代的時候,賞燈的活動更加的繁榮,在這一天,不管是皇宮裡還是民間,不僅街道上都掛滿了燈籠,而且還要建立高大的燈樓以及燈樹等,在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中就有“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等記載。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新的開始,非常具有儀式感。
-
3 # 靜待花開UK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
-
4 # 一點點甜1
據有關史籍記載,關於元宵節放燈籠有兩種說法:一是“祭太一神”;一是“燃燈禮佛”。
漢武帝非常相信神仙,當亳人謬忌建議祭祀太一神時,漢武帝欣然應諾,並把祭祀太一神的時間定於正月十五日晚。
“燃燈禮佛”開始於東漢明帝(劉莊)永平年間(公元58年——75年)。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禮佛。這個習俗經官方的倡導,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于是,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卒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到處一片燈火輝煌。
-
5 # 用戶3287651243098
在中國過元宵節的時候,一般都是要鬧花燈,除了觀花燈,猜燈謎之外,還有放燈籠的,放燈籠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孔明燈,這類燈可以放在天空中飄到很遠的地方。此外,還有荷花燈可以放在水面上漂行,也非常好看。
-
6 # 足智多謀楓葉7H
在老古時代,生活的人們科技不發達,無電日常都是用煤油奌燈照明,或自作臘足。元宵節自扎燈籠,底部放只臘柱,晚上奌然孩子們挑著紅紅火火過節了。
-
7 # 今天瓜子吃了沒
元宵節花燈的由來:
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因身處深宮,沒法在正月十五與父母團聚盡孝。為此,她欲跳井自盡。為了幫助元宵姑娘為父母盡孝,智者東方朔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告訴漢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燒長安都。
為了拯救長安城,漢武帝問東方朔該怎麼辦。東方朔回答說火神最愛大紅燈籠。他建議在街道上懸掛大紅燈籠,皇帝、皇后、六宮嬪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觀賞燈籠。這樣,火神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災難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採納了東方朔的建議,當所有人都外出賞燈時,元宵得以有機會溜出皇宮,和家人團圓。
-
8 # 大東的北兒
為什麼人們在元宵節要掛燈籠呢。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隻神鳥迷了路,來到了人間,一不小心就被獵人射中了,這下糟啦,天神非常喜歡這隻鳥,他知道這件事後,生氣極了,為了懲罰人們,他馬上命令自己的手下,讓他們在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一場大火。
可天神的女兒心地善良,她不忍心看到大家受傷,于是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人們聽到後心裡十分害怕,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這時一位老爺爺想到了一個主意,在正月十五日這天,我們都在家裡掛上紅燈籠,天神遠遠望下來,就會以為我們人間著火了,這樣他就不會懲罰咱們啦。
大家聽了,都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趕緊回家準備,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天神在空中往下一看,發現人間火紅火紅的一片,果然就像老爺爺說的一樣,天神以為人間起火了。
于是高興地一揮手,對手下們說,罷了罷了,人們已經受到懲罰了,大家回去吧。就這樣,人們躲過了一次大災難,從此以後呀,每到正月十五時,家家戶戶都養成了掛紅燈籠的習俗。
回覆列表
1、一進門口,看見了很漂亮的花燈,還有財神爺、拱橋的花燈,有鳳凰花燈,再向前走,就看見一個老爺爺坐在那裡釣魚,還有一個小孩子站在鯉魚荷花塘上面拉尿,好玩極了。再往前走,我們見到一個大葫蘆金光閃閃,旁邊還有很多的桃子樹,樹上結滿了一個個大大的桃子,再往前走,看見一條長長的龍,龍是彩色的,是用碟子、盤子、杯子、湯匙拼起來的,他們真的了不起,能做這麼大的龍。還有彩色的花瓶也很漂亮,還有燈籠橋、橋全部的柱子都有一條龍,非常的漂亮、好看。
2、我覺得最漂亮的,還是那盞用一朵朵五彩小花紮成的“花球”燈。它是由六個不同顏色的花球組成的,中間是一個大花球,周圍是五個色彩各異的小花球。大花球是用白色、黃色、粉色、紅色、紫色、綠色、藍色的小絲花紮成的,小花球有青花球、橙花球、藍花球、紫花球和紅花球。每個花球上都點綴著一條條不同顏色的綢帶迎風飄揚,而且每朵小花的花蕊都有一盞小燈,亮著五顏六色的光芒,顯得特別的鮮豔奪目。周圍的遊人不約而同地被吸引住了。大家都在燈海里流連忘返,空中卻飄起了綿綿細雨,我只好依依不捨地跟著媽媽回家,心裡盼望著明年的元宵節快點到來,好讓我再次感受這“天上一輪月,地上萬盞燈”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