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琉漪心晨

      提到王實甫的《西廂記》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鶯鶯,最能見出作者深厚藝術功力的,也要算是崔鶯鶯。別林斯基說過:“真正藝術的作品永遠以其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以致讀完之後,其中所描繪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樣,使你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他們。”

      在《西廂記》中,崔鶯鶯是和紅娘互相映照的極其成功的藝術形象。如果說,紅娘的性格有點像出谷長風,那麼,崔鶯鶯則屬於幽林曲澗式的人物,細膩雋永,柔美恬靜。崔鶯鶯是元代人民群眾民主思想在劇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她一經誕生就又成為封建社會中爭取自由幸福的無數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時她還給人們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可以說,崔鶯鶯這一藝術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體。

      關於《西廂記》主題思想的看法,學術界基本上眾口一詞認為《西廂記》是反封建。這種矛盾、含混的說法顯示了人們在《西廂記》的主題思想上所處的困境,也透露了人們需要對《西廂記》的主題思想重新認識。崔鶯鶯和張珙二人從相愛到結成婚姻經歷了一個在“禮”的約束中掙扎、衝破“禮”的約束而結合,到最終結成婚姻,也就是回歸“禮”的過程。

  • 2 # 愛車aini111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當重要且經典的一回。

    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連於寶黛讀西廂,意蘊非凡,以為妙絕。然而我卻以為,牡丹亭豔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處不能比肩寶黛讀西廂,但作為林黛玉心境的轉折之處,在全書中很是關鍵。當然,《紅樓夢》不單單勝在情節環環緊扣,伏脈千里。細膩的描寫手法,也總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聽曲這一段中,曹公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完整描繪出了一幅在藝術欣賞中產生共鳴的畫面。因而,在下文裡,我就想從情節和描寫這兩個方面對此處進行賞析。  從全書的關節來看,此處上銜讀西廂,下接葬花,可謂是一個過渡。如果說在寶黛讀西廂,二人以“戲語”互定愛慕之心的時候,林黛玉尚對命運,對寶黛愛情抱有幻想的話,哭訴葬花詞之時便是她清醒之時。在風刀霜劍之下,豈有平安喜樂;春去春歸,又豈能長久。“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這樣的悲歎,其實已跟愛情無關,而是黛玉對自身命運的感悟,是自作的詩讖。這樣的情懷,也是寶玉無法用愛情來慰藉或是彌補的,是一種壯烈的大絕望。從哭唱葬花詞後的每一日,都映照詩中所寫,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轉折之處便在聽牡丹亭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