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6
回覆列表
  • 1 # 妞兒紅

    孟母三遷(孟子)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裡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岳母刺字(岳飛)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

    畫荻教子(歐陽修)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 2 # 端莊優雅遠山Jd

    典故其一

    原文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孟母三遷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典故其二

    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典故其三

    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譯文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于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遊戲,他母親說:“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 3 # 觀山望月千百度

    民間敘述

    孟母教子傳說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古鄒國,通過廣大民眾世代相傳,內容逐漸豐富,先後衍生出了40餘個故事。同時,隨著華人遷徙、儒學傳播而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孟母也成為古代中國家庭教育的典範,被稱為“四大賢母”之一,和“母教一人”。與典籍記述的孟母教子傳說一樣,在民間流傳的也是基於“胎教”“三遷”“仿喪”“叫賣”“斷機”“不欺”“出妻”“去齊”等母題而衍生出來的具有口頭文學色彩的故事。但是,核心故事主要為“三遷擇鄰”和“斷機教子”。三遷擇鄰故事中又包含“墓間嬉戲”“仿賈叫賣”“窗外聽讀”“免脩入學”等子故事。到了元代,隨著孟子地位提昇,鄒縣部分官吏和鄉紳陸續開始修建與孟母教子傳說有關的實物載體。

  • 4 # 澧麗

    孟母教子的第一個故事:孟母擇鄰。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母看到了:“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母看到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母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從這個故事中,我學到了育兒實際是安心之道。要想安心,要不和環境做鬥爭,要不和自己做鬥爭。所謂鬥爭就是管理情緒的結果。

    孟母看到孩子學哭喪行為有沒有焦慮?我想肯定有,並且當時是在為丈夫守節。

    在過去判斷一個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節的。所以在個人名聲和孩子成長之間爭鬥,她選擇了孩子。有了這個選擇,才會做出搬遷行動。

    育兒的過程是觀察孩子的過程,從觀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

    孟母看到孩子學習哭喪,也許會有焦慮,但是並沒有選擇和孩子較勁,你怎麼能學習這些呢?

    而是觀察到孩子的行為背後,受到了哭喪的影響。採取的措施給孩子換個環境。

    育兒是學習,實踐,否定,再修正的過程。

    第二次搬家,觀察到孩子學習屠宰豬羊,認識到外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這是認知的轉變。

    孤兒寡母,搬家是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一步到位,是因為在實踐中,領悟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從孟母身上我明白:沒有統一的育兒方法,只有不斷的去實踐,然後否定,再去修正。

    所以育兒的過程就是觀察,自我反省的過程。

    我的兩個女兒,性格完全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02

    孟母教子的第二個故事:買肉啖子。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對於育兒,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會隨口一說,豬肉給你吃,這非常正常。

    但是她及時反省了自己的行為。外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外因,影響孩子一生的是言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