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摘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
解釋: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腸。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訴的道理是說:人性本善,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善的因子,都有與人為善的本性。這是孟子的觀點。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並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聖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
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地說,不應當認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一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
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爭論的根本之點。告子認為人性本身無善無不善,因此道德是從外面人為地加上的東西,即所謂"義,外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摘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六節》
解釋: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腸。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告訴的道理是說:人性本善,也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善的因子,都有與人為善的本性。這是孟子的觀點。
孟子說人性善,他的意思並不是說,每個人生下來就是孔子,就是聖人。他的學說,與上述第二種學說的一個方面有某些相似之處,也就是說,認為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
這些成分,他認為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這些成分代表著人的生命的"動物"方面,嚴格地說,不應當認為是"人"性部分。
孟子提出大量論證,來支持性善說,一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擴充,就變成四種"常德",即儒家極其強調的仁、義、禮、智。這些德,若不受外部環境的阻礙,就會從內部自然發展(即擴充),有如種子自己長成樹,蓓蕾自己長成花。
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爭論的根本之點。告子認為人性本身無善無不善,因此道德是從外面人為地加上的東西,即所謂"義,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