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用戶9343820458142

    恐龍曾是地球上的龐然大物,卻在大約1.6億年前神秘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些被人們稱為“化石”的骨頭。

    恐龍有不少品種,基本分為兩類:一類食草,一類食肉。令我吃驚的是:吃草的雷龍、梁龍、三角龍、劍龍,沒有我想象的那麼脆弱。它們有自我防禦武器,三角龍頭上的角,劍龍背上的刺。當然雷龍、梁龍沒有自我防禦能力,但它們可以用高大的身軀來抵擋食肉動物的進攻。

    霸王龍:又名暴龍,是一種凶猛的大型食肉性動物,成年暴龍頭尾可達13米,體重達9噸。其外觀最大的特點在於尾巴,又長又粗,後肢和尾部肌肉相當結實。前肢相對較小,整體破壞力比龍捲風還要強大。暴龍一般捕食大型食草性恐龍和其他小動物。

    雷龍:高高的身子,看起來像閃電一樣從天而降。體形估算為22米,體重達15噸,暴龍在它面前算是迷你型了。

    雄性恐龍常為爭奪雌性而打鬥,一般恐龍可以活幾年甚至幾十年,少數壽命可達百年之久。暴龍把生下來的蛋保存在土中保溫,如果下雨,就在土邊挖一個小洞,讓水流出保持乾燥。

    歷史上的某一天,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可能引起了當時地球上氣候、環境的連鎖反應,導致恐龍滅絕。希望科學家們能早日揭開恐龍滅絕的謎底。

  • 2 # 燦爛輪船Y4

    霸王龍的身體和後肢都很強壯,強壯的後肢還能踢死獵物。但是,它的前肢卻退化了,只剩下1米。

    人們猜測:它是為了犧牲前肢重量去支持自己有更大的嘴巴和腦袋,來保持身體的平衡。

    霸王龍有集體捕捉獵物的習慣,它們首先把獵物圍起來,然後撲上去,用匕首般的鋒利牙齒撕咬獵物的皮膚。把它咬死後,再一起分享獵物,一隻活生生的巨大梁龍很快就只剩一副白色骨架。

  • 3 # 友愛天空Ms

    我喜歡霸王龍,比較霸氣果斷,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特裡赫特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佈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外形特徵:

    前肢

    如同其他暴龍科,霸王龍擁有非常小的前肢,長度只有後肢的22%,一般個體的長度僅有80厘米左右,相對霸王龍的巨大體型和後肢來說,前肢顯得非常細小。它們的手臂非常細而小霸王龍的長頭骨使它的前肢位置也靠後,這對前肢前伸伸不過其的嘴部,也無法摸到自己的嘴,同樣更沒法觸及到到自己的腳部,可能其作用僅僅是平衡工具而已,用來平衡它們的巨大的頭部

    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霸王龍的牙齒成圓錐狀類似香蕉,適合壓碎骨頭,而絕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和切割。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 4 # 心悅怡人1

    恐龍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恐龍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要介紹非鳥恐龍。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部分非鳥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在研究幾塊樣子像蜥蜴骨頭化石時,認為它們是某種史前動物留下來的,並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骨骼特徵

    對於體形龐大的植食性恐龍來說,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們的腿骨龐大而結實,足以負擔巨大的身體。同時,它們進化出了一種巧妙的構造,減輕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會造成力量的衰減。

    那些體形更小的、行動迅速的恐龍則進化出了一種在現代動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點:薄壁長骨。這種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構成,而骨骼中央則是輕得多的骨髓。行動迅速的植食性恐龍,如橡樹龍,就有這種薄壁長骨。我們可以假定這種骨骼是為了減輕重量,從而在逃離天敵時獲得更快的速度。

    體型特徵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準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