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2
回覆列表
  • 1 # 直率月下蝴蝶

    光的折射定律公式:sinθ₁/sinθ₂=n₁₂,式中n₁₂是比例的常數,稱為第二介質對第一介質的相對折射率。

    光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的平滑界面時,一部分光被界面反射,另一部分光透過界面在另一種介質中折射,折射光線服從折射定律

  • 2 # 素顏

    折射定律由荷蘭數學家斯涅爾發現,是在光的折射現象中,確定折射光線方向的定律。 (1)折射光線位於入射光線和界面法線所決定的平面內; (2)折射線和入射線分別在法線的兩側; (3)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i′的正弦的比值,對折射率一定的兩種媒質來說是一個常數。 光從光速大的介質進入光速小的介質中時,折射角小於入射角;從光速小的介質進入光速大的介質中時,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光線通過兩介質的界面折射時,確定入射光線與折射光線傳播方向間關系的定律,幾何光學基本定律之一。

    入射光線與通過入射點的界面法線所構成的平面稱為入射面,入射光線和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分別稱為入射角和折射角,以θ1和θ2表示。

    折射定律表述為:①折射光線在入射面內。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為一常數,用n21表示,n21稱為第二介質對第一介質的相對折射率。

  • 3 # 玲8627

    牛頓所做的將太Sunny分解成各單色光及將各單色光復合成白光的光學實驗。在牛頓之前,許多人曾演示過太Sunny通過稜鏡的色散現象,但解釋都不正確。牛頓改進了他人的實驗方法,做了一系列判決性實驗,表明白光是由各單色光以一定比例的複合,不同色光有不同的折射性能,為顏色理論奠定了基礎。

    太Sunny通過三稜鏡後,經過三稜鏡的2次折射,被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依次排列,稱為光譜。紅光以外是紅外線,紫光外側是紫外線。可見光中,經過三稜鏡折射時,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 4 # 用戶868079514129

    1666年,牛頓利用在家休假期間,找來了一塊三稜鏡,用來進行分解太Sunny的色散實驗。

    他布置了一個房間作為暗室,只在窗板上開一個圓形小孔,讓太Sunny射入,在小孔面前放一塊三稜鏡,立刻在對面牆上看到了鮮豔的像彩虹一樣的七彩色帶,這七種顏色由近及遠依次排列為紅、橙、黃、綠、藍、靛、紫。

    難道白色的Sunny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嗎?牛頓假設如果白光通過三稜鏡後變成七種顏色的光是由於白光與稜鏡的相互作用,那麼各種顏色的光經過第二塊稜鏡時必然會再次改變顏色。

    于是他又拿來一塊三稜鏡放在第一塊稜鏡後面,並在兩塊三稜鏡之間放一帶小孔的屏,轉動第一塊稜鏡是各種顏色的光單獨穿過這個小孔,透過小孔出來的就是單一顏色的光。再讓其通過第二塊三稜鏡。

    實驗發現,經過第二塊三稜鏡光的顏色並沒有發生變化,顯然上述關於光與稜鏡相互作用而變色的說法不成立,接著,牛頓開始想,如果白光是其中顏色的光組成的,一塊三稜鏡能把白光分解,那麼再用一塊三稜鏡也可能使這些顏色的光復原為白光,實驗成功了,七色光帶又變成了白光。

      牛頓的三稜鏡分解太Sunny實驗的成功為他後來的光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牛頓由於發現了白光的組成。

    了解了光經過三稜鏡會有色散現象。于是,他就自己動手於1668年製成了第一架避免色散的反射望遠鏡。反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 5 # 琉漪心晨

    一束自然光(太Sunny,白光)從三稜鏡的一面入射,經過三稜鏡從另一面出射後,變成為七色光。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復合而成,每種光在空氣和稜鏡中有不同的折射率,經過稜鏡折射後,單色光折射角度不一樣,就顯示為七束不同顏色的光。 牛頓把一面三稜鏡放在Sunny下,透過三稜鏡,光在牆上被分解為不同顏色,後來我們稱作為光譜。人們知道彩虹的五顏六色,但是他們認為那時因為不正常。

    牛頓的結論是:正是這些紅、橙、黃、綠、藍、靛、紫基礎色有不同的色譜才形成了表面上顏色單一的白色光。

  • 6 # 鄭智幗8518

    牛頓這一科學論斷和當時已流傳上千年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他預料會遭到科學界的反對,于是又做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實驗。牛頓把這個實驗稱為“判決性實驗。他拿兩塊木板,一塊DE放在窗口 F緊貼稜鏡ABC處,光從S平行進入F後經稜鏡折射穿過小孔G,各種顏色以不同的角度射向另一塊木板de。de離DE約4米遠,板上也開有小孔g,在g後面也放有一塊三稜鏡abc,使穿過的光再折射後抵達牆壁MN。

    牛頓手持第一塊稜鏡ABC,緩緩繞其軸旋轉,這樣使第二塊木板上的不同顏色的光相繼穿g到達三稜鏡abc。實驗結果是:被第一塊稜鏡折射得最厲害的紫光,經第二塊稜鏡也偏折得最多。由此可見,白光確是由折射性能不同的光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