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量子37

    鰲拜(約1610年-1669年),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權臣,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勛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

    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皇太極病逝後,擁戴皇九子福臨即位,成為議政大臣,位極人臣。順治帝去世後,接受遺詔成為顧命輔政大臣,操握權柄、結黨營私。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人支持下,逮捕鰲拜下獄論罪,囚死於牢中。

  • 2 # 喜洋洋8696

     鰲拜是大清的三代功臣,最早的時候他就跟著皇太極到處打仗,而且算得上是所向披靡,在清軍入關之後又帶領著軍隊滌蕩各種反清軍事團體,在老皇帝死去後還聯繫其他的人擁立了新皇帝。

      鰲拜在早期的行動中都表明了自己對皇族的中心,這一點是不必懷疑的。但是雖然他對皇族忠心但其實自己也是有私心的。他不會造反和現今的皇族爭天下,但他會和其他的大臣們爭朝堂之上的權利。他要做皇帝之下最有權勢的那個人。

  • 3 # 史曉生

    鰲拜雖被康熙圈禁至死,但康熙對他的族人及子孫還是相當不錯的。

    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在登基之後,為了維護統治,幹了幾件“大事”,其中包括“平三藩”、“收台灣”,而除此之外,最讓康熙引以為傲的,便是他少年時親手扳倒了權臣鰲拜。

    鰲拜,全名為瓜爾佳.鰲拜,其祖父為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而他的伯父,則是清朝開國元勛費英東。

    不僅出身不錯,鰲拜本人也曾對大清朝做出過諸多貢獻。

    比如他曾在年輕時跟隨皇太極參加過“松錦之戰”,期間靠著作戰勇猛、用兵果斷,被晉封為一等梅勒章京爵位,另外,在圍剿李自成、張獻忠時,鰲拜均表現優異,又被皇太極授予巴牙喇纛章京職位。

    這還只是鰲拜在戰場上所立的赫赫戰功,除此之外,順治皇帝得以登基稱帝,鰲拜也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什麼關鍵作用呢?簡而言之就是,如果沒有鰲拜,順治也許就當不了皇帝。

    當初,皇太極突然病逝,由於其死得突然,因此並未留下遺詔,所以,究竟誰來繼承皇位,成了當時清朝勛貴們最關心的問題。

    這其中,努爾哈赤的兒子之一,也就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有心爭取,除他之外,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特當仁不讓。

    其他八旗的幾股勢力,或暗中支持多爾袞,或贊同豪格,總之當時的意見一直得不到統一。

    既然意見得不到統一,那就只能坐下來開會商議,當然,之所以這些勛貴們願意坐下來開會,倒不是說他們愛好和平不願動武,而是相互忌憚,因此才沒有大打出手。

    所以,他們才會在誰也奈何不了誰的局勢下,同意坐下來商量出一個結果,畢竟,不管是豪格還是多爾袞,肯定不可能在自己家裡就稱帝。

    而要開會,自然就需要有會場,當時的會場在哪裡呢?就在瀋陽的皇宮崇政殿。

    參加這場會議的人,有多爾袞、豪格,另外還有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以及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嫡次子)等,同時還有年輕的鰲拜。

    按常理來說,當時的鰲拜爵位並不高,因此是沒有資格參加這種級別的會議的,那麼他為何會在場呢?

    這就要說到鰲拜當時擔任的職務和手中的權力了。

    前文說過,在松錦之戰後,鰲拜因為軍功被皇太極加一等梅勒章京爵位,之後,他還是因為作戰有力,又被晉授為巴牙喇纛章京職位。

    這其中,比較關鍵的是這個“巴牙喇纛章京”。

    巴牙喇纛章京,原稱為巴牙喇纛額真,是清朝在後金時期所設置的一個官名,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後,將該官名正式定為“巴牙喇纛章京”。

    那麼這個官職是幹什麼的呢?如果用漢語翻譯過來的話,則叫做“護軍統領”。

    聽起來似乎這個護軍統領沒啥厲害之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清初制度,該護軍統領為每旗設一人,也就是八旗各設一人,其麾下為旗主挑選出來的滿洲、蒙古精兵,將這些精兵組成一營,由護軍統領掌管。

    而這些人的職責,簡單來講就是平時護衛宮殿,稽查出入,皇帝如果出巡,那就負責途中保衛工作等。

    也就是說,這個營的性質跟皇帝的親兵差不多,而鰲拜則是這些親兵的長官。

    並且,鰲拜隸屬於鑲黃旗,而皇太極本人則是鑲黃旗的旗主,因此,鰲拜這個親兵隊長,保護的對象正是皇太極以及皇太極的老婆孩子。

    所以,別看這個職位官階不高,但沾上了“皇”字,那就非同一般,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當時的鰲拜掌管著瀋陽皇宮內的武裝力量。

    並且,當時皇宮內的侍衛不止有鰲拜這一隊,還有正黃旗的侍衛乾的也是這種工作,而正黃旗侍衛的隊長,則是鰲拜的堂兄弟圖賴。

    而圖賴和鰲拜一樣,均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因此他們的意見是堅定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所以,在開會當天,圖賴和鰲拜率領兩黃旗的親兵全副武裝,重重包圍的崇政殿,這才迫使多爾袞沒敢在會議上造次,畢竟門外面的親兵可都是聽圖賴和鰲拜。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當時是很有希望的,畢竟他一有戰功,二又是皇太極之子,同時兩黃旗的人也支持他繼位。

    但奈何豪格不靠譜,被多爾袞幾句話擠出了局,最終痛失皇位。

    之後,多爾袞有心想自立,但奈何兩黃旗的將士開始武力威脅,如果他敢強行登基,那麼當天他能不能走出崇政殿的大門都不一定。

    最終,雙方各退一步,兩黃旗表示不再支持豪格,但底線是必須立皇太極之子,而多爾袞表示接受,但條件是必須由他攝政。

    因此,雙方達成共識,一番挑選之下,選中皇太極的第四子福臨,即順治皇帝。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鰲拜對於順治可謂是居功甚偉,故而,在順治臨終之前,他才會指定鰲拜為四大輔政之臣之一。

    而延伸一下的話,如果沒有鰲拜當初的忠心耿耿,順治就有可能不會登上皇位,而順治無法登上皇位,自然後來的康熙也更不可能登上皇位了。

    因此,對於鰲拜,康熙理應敬重加感恩才對,但為何康熙登基不久,會費盡心思扳倒鰲拜,並將其圈禁至死呢?

    這個中緣由,還得從康熙登基之後說起。

    康熙登基之初,由於年幼,朝政大事為四大輔臣商議決定,這其中,索尼為首輔,蘇克薩哈次之,遏必隆第三,而鰲拜則位居末等。

    但由於索尼年事已高,加上他逐漸有了畏事避禍之心,因此開始疏於過問政事,關起門來一心在家養病。

    而排第三的遏必隆,雖說出身名門,但為人庸弱,且做事毫無主見,加上他隸屬鑲黃旗,因此早早地就投靠了鰲拜一方。

    這樣一來,仗著自己既有軍功,又有資歷,鰲拜便日益驕橫,逐漸走上了專權之路。

    當然,也不是沒有和鰲拜對著幹的人,次輔蘇克薩哈便是鰲拜的死對頭,原本兩人是兒女親家,理應站在同一戰線,但實際上二人勢如水火,經常明爭暗鬥。

    而讓二人矛盾徹底爆發的導火索,是首輔索尼的去世。

    康熙六年,索尼病逝,在他病逝前,他上書康熙,請求康熙親政,而在他去世後,蘇克薩哈為遏制鰲拜的勢頭,也向康熙提出辭職。

    蘇克薩哈這一招,其實是順著索尼提出的讓康熙親政來的,當時康熙業已成年,按祖制確實應當親政,而既然皇帝要親政,自然也就不需要輔政大臣。

    因此,蘇克薩哈主動提出自己辭職,而他在索尼死後,座次已從第二升為第一,他這一辭職,剩餘的兩個輔政大臣按常理來說,也必須要辭職。

    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蘇克薩哈就是想用這種招數,來遏制和打擊鰲拜日益囂張的氣焰。

    但可惜的是,蘇克薩哈這一招並未成功,已經嘗過權力滋味的鰲拜,肯定不願就這麼謝幕退場,而他也知道這背後搗鬼的正是蘇克薩哈,因此,除掉蘇克薩哈就成了鰲拜當時的“最優選擇”。

    最終,鰲拜安排黨羽紛紛上書對蘇克薩哈進行彈劾,羅列了其心懷姦詐、久蓄異志等多達24款罪名,並提出應將蘇克薩哈凌遲處死,族人也應予以誅殺。

    對於鰲拜一方對蘇克薩哈的彈劾,年輕的康熙深知這基本都是“誣告”,因此他有心保下蘇克薩哈,甚至為了此事,還低聲下氣的哀求鰲拜,請他放蘇克薩哈一命。

    但結果,鰲拜根本不聽,不僅如此,他除了繼續組織黨羽上書彈劾之外,甚至還在大殿之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在康熙跟前“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意思就擼起袖子,走到康熙面前,大聲要求康熙批准他的奏摺。

    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也很無奈,他當時沒辦法更沒有能力保住蘇克薩哈,因此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蘇克薩哈被處以絞刑。

    這件事的發生,讓康熙與鰲拜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而對於鰲拜來說,卻使得他迎來了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畢竟,首輔索尼已病逝,而次輔蘇克薩哈也被殺,剩餘的遏必隆早就是自己的“跟屁蟲”,因此,鰲拜更加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其實到了這種地步,鰲拜已經和歷史上的權臣沒什麼區別了,他如果有心的話,只要一聲令下,也許就能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但直到最終他被康熙下獄,他都沒有這麼去做。

    為什麼鰲拜只專權卻不篡位呢?其實這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

    首先,鰲拜忠於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促使他不會也不可能篡位造反,這一點,在當初他以護軍統領的身份,就敢站出來斥責多爾袞,堅持要立皇太極之子為新帝就能看的出來。

    因此,在他獨攬大權之後,他享受的是權力帶給了的感覺,更享受的是當一個權臣的樂趣,而不是自己當皇帝。

    至於他為何專權,主要是當時的康熙年輕,加上辦事多有不靠譜之舉,因此鰲拜打心眼裡看不上康熙。

    說白了,就是鰲拜更願意當一個清朝版的霍光,而不是去當王莽。

    其次,鰲拜縱然想造反,他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成功,他雖說黨羽眾多,但清朝是八旗制度,主要的兵權分布在各旗主手中,因此,鰲拜就算強行登基,這些八旗旗主也未必聽他的。

    況且,即便是鰲拜弄死了康熙,但愛新覺羅宗室最不缺的就是皇子,順治皇帝去世前,留下了不少兒子,沒有康熙還有其他皇子登基,根本也就輪不到鰲拜。

    最重要的是,後宮裡還坐著一位“定海神針”的孝莊太后,如果真到了緊急時刻,孝莊太后不會坐視不理,任由鰲拜胡作非為的。

    因此,有了這麼多因素的制約,鰲拜是不敢強行篡位的,而當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既能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樂,還能欺負欺負小皇帝,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在這個時期,康熙也如同歷史上的許多傀儡皇帝一樣,只是一個空架子,大事小事,均由鰲拜說了算。

    但年輕的康熙並沒有坐以待斃,他惱恨於鰲拜對他的無視,更惱恨鰲拜的專權,因此開始暗中籌劃,如何才能除掉鰲拜。

    而對他這個計劃幫助最大的人,正是索尼之子索額圖。

    康熙先是秘密召索額圖入宮,兩人一番商議後,決定以康熙在宮中練習摔跤為由,召集了一幫布庫少年訓練,對此鰲拜不疑有他。

    之後,康熙又將鰲拜的幾個主要親信派往全國各處,以防這些人影響計劃實施,待到一切準備妥當後,康熙下詔,召鰲拜進宮面聖。

    而毫無防備的鰲拜剛踏進宮門,就被一群布庫少年一擁而上,最終束手就擒,至此,康熙成功地扳倒了鰲拜。

    扳倒鰲拜後,康熙羅列了其30條罪狀,當時大臣們就上書,說鰲拜之罪,理應處死,但康熙最終饒了鰲拜一命,僅僅是將其圈禁。

    當然,鰲拜的餘生再也沒有自由,最終死在了圈禁之所。

    那麼,在圈禁鰲拜的同時,康熙又是如何處置鰲拜的家眷和族人的呢?整體來說,康熙並未太過於為難鰲拜一家。

    鰲拜被圈禁時,其父親早已過世,但其兄長卓布泰和弟弟穆裡瑪卻都健在,不過這二人最終的結局卻大不相同。

    先說鰲拜的兄長卓布泰,在鰲拜被定罪下獄後,卓布泰也受到了牽連,因此被革去所有職務,但卻保住了性命,只不過成了白丁之身。

    但到了康熙十六年,也就是鰲拜死後的第八年時,康熙又復任了卓布泰的職務,授予其都統一職。

    而鰲拜的弟弟穆裡瑪,運氣就沒這麼好了。

    康熙八年,也就是鰲拜被下獄那年,康熙以穆裡瑪黨附鰲拜為由,將其削去爵位,並連同班布爾善一同“棄市”,也就是在鬧事當眾處死。

    同樣是鰲拜的兄弟,為何一個僅僅革職而另一個則被處死呢?這其中的緣由就是這二人與鰲拜走得近不近的區別。

    史料記載,在鰲拜得勢之後,其弟弟穆裡瑪對哥哥是鞍前馬後,並且沒少充當鰲拜的“打手”,像前文提到的彈劾蘇克薩哈,最終導致其被處死,就有穆裡瑪的一份“功勞”。

    而鰲拜的哥哥卓布泰,之所以僅僅是革職,一來他在皇太極時期,以及順治時期均立下不少實實在在的戰功,參與過多場重要戰役,二來,他常年領兵在外,比如在康熙登基前後,他還在緬甸戰場廝殺,因此與弟弟鰲拜見面的機會並不多。

    而這見面機會不多,自然就沒有太多交流的可能,更不會像穆裡瑪那樣充當鰲拜的“打手”,因此,康熙才會對其網開一面,僅僅革職處理,並且數年後又恢復了其職位。

    除了對鰲拜的兩個兄弟處理不同之外,康熙對鰲拜的兩個兒子的處理方式也是一重一輕。

    鰲拜有兩個兒子,長子名為納穆福,次子則為那摩佛,其中,納穆福在康熙六年,被封為二等公,但到了鰲拜事發後,其爵位盡皆被削。

    而次子那摩佛,由於曾經參與了諸多對康熙不敬的事宜,被康熙下令與鰲拜一同圈禁,而他最終和鰲拜一樣,一直被圈禁至死。

    這便是在鰲拜事發之後,康熙對其家人的處理,總體上看,康熙還是比較寬容的,並沒有對鰲拜一家趕盡殺絕。

    而到了康熙晚年時,康熙皇帝又親自為鰲拜平了反,甚至還授予鰲拜的孫子(納穆福之子)達福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並讓其擔任多個要職。

    那麼,為何晚年的康熙會突然想到平反鰲拜呢?很簡單,當時的康熙意識到,鰲拜其實並無實質性的大罪。

    這一點其實從當初鰲拜被下獄的時候,康熙羅列其的罪名就能看得出來,當時鰲拜雖說有30條罪狀,但沒有一條是牽涉到謀反篡逆之類的。

    最嚴重的,無非是說鰲拜結黨,加上藐視康熙等,但說來說去,康熙始終沒說鰲拜有謀逆的罪行。

    同時,前文也提到,當年正是鰲拜據理力爭,頂住了多爾袞的壓力,才得以讓順治皇帝登基,而這一點,對於康熙的意義非凡。

    因此,晚年的康熙在回憶起這些事之後,也意識到鰲拜確實是忠於大清的,尤其是想到鰲拜對康熙能當上皇帝所做出的貢獻,因此這才為其平了反。

    當然,對於康熙的這般舉動,鰲拜的孫子達福也致以了最高的回報,在康熙去世,雍正登基後不久,達福參與了平定邊境之戰,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最終力戰而死,算是用生命回報了朝廷的恩寵。

    綜上,在鰲拜死後,康熙對於鰲拜族人以及子孫的處理方式整體來說還算寬容,僅僅處死了鰲拜的一個弟弟,另外圈禁了鰲拜的次子,其餘人等,康熙並未太過追究,而是僅做了削爵奪官處理,並且到了康熙晚年,康熙念鰲拜功勛,又為其平了反,還讓鰲拜的孫子達福襲爵,因此,這麼看起來的話,康熙確實是對鰲拜族人及子孫比較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