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好新長征路
-
2 # 5430702222007
直升機最早用於救護是上世紀70年代。飛行急救最早在1970年誕生於德國,是在有需求時,醫生直接搭乘直升機飛往患者身邊的一種急救方式。在德國,一共配備了73架急救直升機,在國境內任何地方發現傷患,直升機都能在15分鐘內到達,據說引入飛行急救後,德國的交通事故銳減了1/3。
在日本,通過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國內的衛生部)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以各地的緊急急救中心為基礎,直升機不僅僅是搭載醫療器械和迅速運送傷患。最主要的目的,在有危重病人或傷員的場合,直升機上搭載的專業急救醫生和護士前往事發地後,可以迅速展開早期治療,使傷患的生存率得到極大的提高。直升機的日常運行一般委託民營的航空公司。
-
3 # 諸葛小徹
武裝直升機當然可以運輸士兵,比如我們常見的俄羅斯的米-24,由於米-24就是運輸直升機米-8改進而來的,所以保留了米-8後部的艙室,可以搭載8名士兵。不過想讓武裝直升機幹運輸機的活還是要差一點,所以在阿富汗米-24被打的很慘,畢竟那麼大的機體不夠靈活,而且防護又不好。所以蘇聯後來研發了專門的武裝直升機,取消了用來搭載士兵的機身艙室,轉而加強機身防護,專司對地攻擊。不過對於很多國家來說,米-24這種設計還是有可取之處的,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會遇到阿富汗那麼複雜的戰場環境,對於一般的作戰行動來說,米-24這種可以搭載一個班士兵的機型還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的。
不過說到搭載士兵,還有另外一種模式,就是“外掛”模式,就是士兵坐在飛機外面,或是機翼上,或是起落架上。總之可以坐下一個人,方便固定身體即可。而英國還專門利用阿帕奇搭載士兵執行過一次作戰行動,當時由於發現執行任務的一名士兵沒有回來,于是兩架阿帕奇帶著四名士兵又返回戰場,每架阿帕奇外面搭載兩名士兵,各坐在左右機翼上,身體被皮帶固定在飛機上,然後士兵在握著機身兩側的安全螺栓掌握平衡,最終安全返回戰場,找到了已經犧牲的那名士兵。而後美國大兵還幹過坐在阿帕奇起落架上一起飛行的瘋狂事。
-
4 # 攔阻著艦
首先可能會想到米-24“雌鹿”這個異端,但這的確就是冷戰時期蘇聯戰術戰法(包括“大縱深”戰略)的“需求”來催生的“異端”。
所以,冷戰後期蘇聯新研的米-28、卡-50武裝直升機就是標準的專司對地攻擊,特別是卡-50更是將這種對地火力攻擊的思路推向一個極致,就靠一名飛行員。其實也就是將卡-50 Black Shark作為了類似於A-10“疣豬”那般的對地攻擊機了。
因此,常規來看,武裝直升機可以用來運兵麼? 當然不能,因為這就不是它的“職務”,武裝直升機就是用來對地火力支援的,不是用來運兵的,完全沒必要搶通用運輸直升機的活兒。
至於,我們的的確確能看到的,如美國AH-64“阿帕奇”、意大利A-129“貓鼬”武裝直升機,都出現了機身外掛人員的情況,但這都是極端下的應急情況。
“阿帕奇”的這是應急情況下的載著特種部隊和飛行員撤離。
這種應急搭載前情多是在應急救援,對特種部隊的撤離,對墜毀的武裝直升機進行搜救、救援時,對這些人員的應急搭載,畢竟撤離、“保命”是要緊的。
“阿帕奇”的應急搭載是,倚坐在機體外突出的設備艙、彈藥艙的位置,靠在兩翼掛架的前面,當然也會有一定鉤掛固定措施的。至於,說會被會打到,這概率其實還是挺低的。
也正是基於這種的應急救援、撤離的考慮,所以意大利的A-129“貓鼬”非常多見這種訓練,武裝直升機的機組兩人就一人一個的抱著武裝直升機的起落架。如果戰時,直升機啪嘰墜毀摔了,來搜救的武裝直升機就這樣把他們運回去。這算是意大利人的未雨綢繆?
所以,這個問題的確挺有趣。
回覆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有文獻記載的直升機救護最早出現於二戰期間(1944年4月),一架西科爾斯基YR-4B直升機由美國陸軍少尉Carter Harman駕駛,成功實施了3名英軍傷病員的空運後送。
20世紀50年代初,救護直升機差不多同時在北韓戰爭、印度支那戰爭和北非戰爭中的戰術地區開始正式應用。1950年4月4日,美軍用Bell 47型直升機實施了戰後第一例傷病員空運後送,傷病員躺在籃式擔架內,擔架固定在起落裝置頂部。據估計,北韓戰爭中共用直升機後送了20000名傷病員,傷死率從二戰的4.5%降至2.5%。但在此階段,由於技術限制等原因,尚不能實施傷病員的途中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