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8
回覆列表
  • 1 # 國大民小

    1894年7月23日,日軍本營密令其聯合艦隊司令長宮伊東祐亨,襲擊豐烏山附近的中國護航隊。于是,7月25日發生了中日豐島海戰。日本海軍初戰得手,狂妄叫囂要聚殲清國艦隊於黃海。從此拉開了中日海戰。中國海軍為了加強華北沿海各港D的防衛,北洋水師主力從北韓海域撤回。9月12日至15日北洋水師主力在旅順、大連、成山角一帶海面巡邏。李鴻章的意圖是以北洋大艦在海上嚇退日艦,根本就沒有決戰的意事。而日本聯合艦隊已進入黃海,正在尋找北洋艦隊,企圖一決雌雄。後來的情況大家都是知道的,就不多說了。

  • 2 # 6837225869349雪花

    中日甲午海戰於1894年7月25日在豐島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確實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

  • 3 # 人生感悟0118

    中日甲午海戰首次戰役爆發於1894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

    豐島海戰發生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軍在北韓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襲擊中國海軍艦船的一次海戰。這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戰役,也是甲午戰爭第一戰,並因此清朝與日本正式宣戰。

  • 4 # SSSQQQ

    在甲午戰爭中,湧現出無數令人感慨的英雄人物,根據對甲午戰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來看,歷史評出了甲午戰爭中的五大關鍵人物。

    第一位李鴻章,他是大清朝的重要大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在甲午戰爭中擔任海戰陸戰的軍事總指揮,並且在中國戰敗後,代表中國簽訂了《馬關條約》。

    第二位丁汝昌,在甲午戰爭中表現優異,擔任黃海海戰、威海灣戰役和劉公島戰役的總指揮,最終被逼入絕境寧死不降,選擇了殉國。

    第三位鄧世昌,擔任“致遠”艦艦長,甲午戰爭爆發之後,參與了黃海海戰戰役,在“致遠”戰艦重傷之時,鄧世昌仍然指揮艦隊衝鋒,最終全船人員全軍覆沒,鄧世昌不願意獨生而選擇了自沉殉國。

    第四位林永升,擔任“經遠”艦艦長,甲午戰爭中,“經遠”艦遭日艦圍攻,林永升被日方的圍攻,壯烈殉國。

    第五位左寶貴,甲午戰爭中率軍防守平壤,經過了激烈的鬥爭之後,因不幸中彈後壯烈犧牲。

    以他們為首的英雄們在甲午戰爭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有的甚至為國捐軀,雖然戰爭已經過去,但歷史豐碑上永遠銘刻著他們的名字,華人民會永遠紀念他們。

  • 5 # 用戶2810019389076xx

    甲午戰爭是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發生在黃海北部東港市大東溝海域的一次海戰,此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清政府的北洋水師損失慘重,退守威海衛基地。此次戰役戰表人物有李鴻章、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左寶貴、劉步蟾等民族英雄。

  • 6 # sonw錦

    鄧世昌、丁汝昌、劉步蟾、林永升、黃建勳等。

    1、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原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有《鄧世昌傳》、《英雄鄧世昌》等多部文學、影視、戲曲作品歌頌其豐功偉績與英雄壯舉,有墓冢、紀念館等多處可供紀念、瞻仰、憑弔。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

    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

    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衝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

    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

    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2、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年),原名丁先達,字禹亭,號次章,安徽合肥石頭鎮人。清朝晚期將領,官至北洋水師提督。

    明朝初年,祖先從鳳陽遷居廬江。同治四年(1865年),遷居巢縣汪郎中村。早年參加太平軍,隨隊歸順湘軍。不久,隸屬李鴻章淮軍,參與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官至記名提督。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調入北洋水師。

    光緒七年(1881年),統率北洋水師官兵200趕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衛之戰中,指揮北洋艦隊抗擊日軍圍攻。

    未得上峰命令,無奈港內待援,致仕北洋海軍陷入絕境。彈盡糧絕,援軍未至,拒絕日軍將領伊東祐亨勸降,服食鴉片自盡以謝華人。宣統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3、劉步蟾

    劉步蟾(1852(清朝咸豐二年)-1895 ) ,字子香,漢族,出生於福建侯官(今福州市)。清末海軍將領、北洋水師右翼總兵。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

    1875年被送往英國學習槍炮、水雷等技。回國後,由李鴻章推薦,升游擊,會辦北洋草房,協助製定海軍軍制、營規。1882年赴德國購領船艦,任北洋水師右翼總兵。

    1894年中日戰起,黃海戰役中丁汝昌受傷,他代為督戰指揮,鏖戰三時許,多次擊中敵艦。次年,為威海衛海戰中英勇抗敵,以身殉國。

    4、林永升

    林永升(1853-1894)字鍾卿,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畢業,參加了中國近代海軍學校的第一次遠航實習,周曆南北洋。後以千總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

    1877年作為中國海軍第一批留學生赴英國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在英國海軍裝甲戰列艦“馬那多”號實習。回國後調入北洋升任守備、都司,曾任“鎮中”艦管帶,1887年赴英國接收“經遠”艦,升任游擊管帶“經遠”艦。

    北洋成軍後升任左翼左營副將,後遷至總兵。甲午戰爭中以身殉國,清政府以其在海戰中“爭先猛進,死事最烈”,照提督例從優議恤,並追贈太子少保。

    5、黃建勳

    黃建勳(1852(壬子年)-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今—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1867年,以文童應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

    1871年,結束課程後,登“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至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北至直隸灣、遼東灣各口岸。

    1874年,充任"揚武"快船正教習,又調任“福星”炮艦正教習。次年又調回“揚武”,赴日本及中國各口岸梭巡,以增長閱歷,薦保千總。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大戰,日本海軍以游擊隊四艘戰艦攻擊北洋水師陣腳的“揚威”、“超勇”二艘弱艦,黃建勳“為人慷慨,尚俠義,性沈毅,出言憨直,不作世俗周旋之態,而在軍奮勵,往往出人頭地”。

    在他指揮下,全艦官兵無不誓死作戰,但“超勇”畢竟是艦齡十餘年的老艦,終究敵不過日本游擊隊的四艘主力艦,激戰中“超勇”艦中彈甚多,特別是一敵彈擊穿艙內,引起大火,剎那間“超勇”全艦被黑煙籠罩。

    由於“超勇”艦是木質艦身,艙內起火無法施救,不久就右舷傾斜,難以行駛,最終被烈火焚沒。黃建勳落水後,“左一”魚雷艇駛近相救,拋長繩援之,不就而沒,時年43歲。